Posted on

【傑運直擊】後生可畏!18歲黃澤林首膺十傑 14歲何証騫破胡兆康最年輕得獎紀錄

【體路專訊】長江後浪推前浪,絕對可以用來形容「國泰2022年度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的結果。這項香港「體壇奧斯卡」頒獎禮今日(18日)於會展舉行,當中兩位「00後」獲得傑出運動員獎項,包括18歲網球新星黃澤林及14歲武術小將何証騫,後者更超越2001年以17歲之齡首奪傑運獎項的「保齡神童」胡兆康,成為歷來最年輕得獎者。

黃澤林於2022年打出佳績,這位拿度網球學校的門生在1月的澳網青年組賽事贏得男雙冠軍,繼2021年美網後再奪青年組男雙大滿貫,隨後再於美網青年組打入男單四強,寫下個人於大滿貫單打的最佳成績。最終黃澤林在今屆傑運選舉中力壓群雄成為5位香港傑出男運動員之一,首度成為十傑得獎者。

黃澤林於2018年傑運選舉曾奪「香港最具潛質運動員」獎項,這位網球小將認為今次當選十傑意義非凡:「好開心、好榮幸,感覺好特別,與青少年獎項是兩碼子事,對我好大肯定,亦推動我更加努力做得更好。」現已升上成年組賽事作賽的他亦指,自己已經適應轉變:「之前自己打比賽會緊張,現在開始適應到成年賽,更加熟悉對手的節奏與球路,能夠打得更放。」他指之後會繼續參加職業賽,冀提升世界排名至350位,以於明年爭取出戰大滿貫賽事的資格。

14歲的何証騫於2022年12月的第八屆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上大放異彩,於男子乙組劍術摘金、槍術奪銀、長拳掛銅,3面獎牌的佳績讓他獲得香港武術聯會提名參選今屆傑出運動員選舉,最終亦順利當選香港傑出男運動員,成為歷來最年輕的香港傑出運動員。

何証騫頒獎禮後坦言對結果感錯愕,並深感榮幸:「自己沒想過能得獎,因為在公眾投票沒有前十,成績又不如一眾師兄、師姐,好榮幸能夠與他們一同坐著等頒獎,是一個向他們學習的機會。這個獎項對我意義重大,推動我進步、更會相信自己能夠做得更好。」何証騫亦特別感謝家人於比賽途中不斷鼓勵,並指之後會力爭於世青賽、亞青賽再爭獎項。

傑出運動員選舉相關報道:
張家朗何詩蓓衛冕星中之星 吳安儀十度當選破紀錄
大熱蟬聯「星中之星」 何詩蓓感謝港人支持盼再創佳績
張家朗「冧莊」星中之星 台上感激Greg教練無私支持

圖:李子正、彭淬祺
文:何子淵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傑運直擊】後生可畏!18歲黃澤林首膺十傑 14歲何証騫破胡兆康最年輕得獎紀錄

Posted on

【傑運直擊】大熱蟬聯「星中之星」 何詩蓓感謝港人支持盼再創佳績

【體路專訊】「國泰2022年度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得獎名單今日(18日)揭曉,香港「女飛魚」何詩蓓(Siobhan)第四度當選傑出運動員,同時「冧莊」成為女子組「星中之星」。Siobhan指這次獲獎感覺與上屆不同,並謂去年成績未如2021年般出色,但已盡全力,希望未來能再創佳績。

何詩蓓在2021年上演的東京奧運連奪100米及200米自由泳銀牌,成為香港史上首位於單屆奧運取得兩面獎牌的運動員,在該年度首次奪得「星中之星」獎項。這位「女飛魚」在隨後一年的上半年一直休戰,5月亦不慎受傷,惟她10月於國際賽復出後即表現勇態,先後在三站短池游泳世界盃掃走7金1銅,並在短池游泳世錦賽200米及100米披金掛銀,58日連奪8金。最終何詩蓓憑著下半年屢創佳績,讓她繼2017、2019及2021年度後第四度當選傑出運動員,同時連續兩屆獲女子組「星中之星」。

Siobhan在台上分享得獎感言時,提到去年12月在世錦賽的感觸經歷,她指:「去年在世錦賽100米自由泳奪得銀牌,金牌則為澳洲泳手,在頒獎後我們要繞著泳池行一圈,當時聽到很多觀眾熱烈歡呼拍手,當時以為一定是為澳洲的金牌得主拍掌,聽清楚後發現原來很多都是香港人,他們特意去現場支持我,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她又表示去年的成績雖然不如2021年般出色,但已經拼盡全力,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創出佳績。

對於再一次成為「星中之星」,Siobhan坦言這次得獎感覺與去年截然不同:「上年第一個星中之星是很特別,但2022年有很多女運動員都做得很好,所以這次都不知『星中之星』花落誰家,感覺每個運動員都可以奪得。」

雖然距離巴黎奧運還有逾一年的時間,但Siobhan已經在100米、200米及400米自由泳達奧運A標,她坦言之後的賽事有機會游其他泳式,惟即使順利達標,奧運亦大有機會只出戰100米及200米自由泳。

Siobhan提到16歲小將張心悅近日在200米背泳達奧運A標,她認為這對香港小將是鼓舞的事:「希望她可以保持有好成績,有充足的準備去奧運。相信她這次達標可以鼓勵更多青年運動員,讓他們繼續努力爭取踏上奧運舞台。自己都希望香港有更多泳手達標,始終少人去不好玩,人多氣氛會好一點,而且運動員在年輕時去到奧運,對他們的生涯都是好事。」

何詩蓓將於下月中出戰「環地中海游泳系列賽」,她直言這是其最喜歡的比賽,惟會在這次賽事寓賽於操,並將目標放在7月於日本福岡舉行的世界游泳錦標賽。談到今年的亞運,Siobhan稱:「亞運不會給予自己太大壓力,都是一個一個比賽應付。現在首要專注在世錦賽,結束後還有個多月時間準備亞運。不過亞運會有點不同,除了很多個人項目,同時都有接力,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挑戰。」

相關報道:
【傑運直擊】張家朗何詩蓓衛冕星中之星 吳安儀十度當選破紀錄
【傑運直擊】張家朗「冧莊」星中之星 台上感激Greg教練無私支持
【傑運直擊】後生可畏!18歲黃澤林首膺十傑 14歲何証騫破胡兆康最年輕得獎紀錄
【傑運直擊】吳安儀十奪傑出運動員破紀錄 同門師弟張家瑋首膺「十傑」
【傑運直擊】江旻憓獲雙料殊榮 冀以獎項報答教練

圖:彭淬祺、李子正
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傑運直擊】大熱蟬聯「星中之星」 何詩蓓感謝港人支持盼再創佳績

Posted on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冰?!使乜驚啊!

【體路專欄】本文主題所指的「冰」,並非軟性毒品那種「冰」,而是水的固體形態(Ice)。一般來說,若遇上因運動而引致急性創傷或痛症時,大部份情況下也會運用冰敷,包括使用冰塊、冰墊,或在球場上很常見的冷凍噴霧(俗稱神仙水)。然而,筆者發現近年有不少人都對受傷後敷冰的做法存疑。當筆者建議患者敷冰時,有運動員甚至會表現得大為驚慌和疑感,認為敷冰會影響肌肉或其他組織的復原和生長。

(圖一:遇上運動創傷或痛症時,使用冷凍噴霧(俗稱神仙水)頗為常見。)

發炎與冷敷

針對急性創傷及肌肉骨骼毛病,冷敷的目的是局部減少血液循環,並控制炎症所帶來的副作用,主要是鎮痛、刺激局部血管收縮、減少腫脹及炎症腫脹所帶來的二次傷害( Secondary cell injury) 1,2,3 。除了運動創傷所引致的肌肉軟組織受傷外,其他情況例如關節勞損及創傷,退化性關節炎,手術之後身體組織關節腫脹,也會用到冷敷。4,5,6

傳統的理論認為發炎是壞東西,因為伴隨著腫痛、發燙及暫時喪失功能等等的副作用。然而,近年有學說則認為發炎是一個身體組織康復的必經階段,它包括一些複雜的生物反應,當中會產生不同的炎症介質及炎症因子,會影響不同的免疫細胞及刺激血管擴張,它負責清除已受損的細胞及產生不同的炎症因子,讓新的細胞組織健康地生長及康復。故此,發炎是軟組織康復不可或缺的過程。7

隨著科研進步,運動醫學專家對急性軟組織創傷及冷敷的應用也有所調節及改變。由最初提出RICE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到POLICE (Protection, Optimal Loading,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再到現在Peace and love的處理方法。當中的 “A” 就是指盡量減少消炎藥物 (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8(見圖二)

(圖二:運動受傷後的Peace & love處理方法)

冷敷好不好?

冷敷一方面可以減輕痛楚、消腫及緩和其他發炎帶來的症狀,但另一方面亦有機會影響正常發炎反應,令受傷的軟組織得不到最佳康復效果。現今對應用冷敷在運動創傷的問題上確是存在爭議,到底應該完全避免冷敷,或是適當地應用呢?

有文獻指出,遇上急性軟組織受傷後應馬上冰敷,其明顯收縮血管的效應,有助減少組織破壞、腫脹、二次傷害,並減少痛楚新陳代謝及抑制神經傳導1,2,9。所謂的二次傷害就是因受傷所產生的腫脹會壓迫原本沒有受傷的細胞組織,使其受傷害及壞死。此外,也有文獻指出,冰敷引致的血管收縮會減少炎症因子傳到受傷的地方,令康復過程減慢8,故只建議受傷初期的6小時才採用冰敷以減輕痛楚10。相反,也有些專家質疑上述實驗只在細小的動物與老鼠身上測試,而沒有臨床應用在人體上11。實驗室老鼠的體積及受傷肌肉與皮膚的距離,與人體比較存在一定的差異,冷敷較大機會令受傷組織的溫度明顯降低,但當應用在人體身上,單靠表面冷敷所引致的血管收縮及新陳代謝情況,未必會嚴重影響血液循環及發炎因子的傳送。

傳統理論認為急性創傷後的最初24至48小時才需要冰敷7,然而,這只是簡單的指引。受傷後炎症的嚴重程度及需要冰敷的時間,還需要考慮患者的受傷程度及初期處理方法等因素。PEACE and LOVE當中的P(Protection)就是適當的保護受傷組織,以減少出血,防止繼續拉傷受傷的組織,以致令傷患惡化8

如果完全靜止休息,有可能會令修補軟組織的力量及質素下降。可是,如在急性期過分使用冰敷,則有機會繼續破壞受傷組織及延長炎症期。有見及此,有一種在慢性期的急性炎症(Acute on Chronic)的說法。一般患者只能從急性炎症的病徵(紅腫痛熱)去分辨是處於急性發炎期,還是已轉變成亞急性或慢性期,所以有時冰敷的建議就不單單是受傷初期的48小時,而是根據病人發炎的症狀,即是還有沒有紅腫痛熱來決定。

冷敷能降低體內組織的溫度,從而減慢新陳代謝及減輕發炎,例如在膝關節上冷敷一小時能降低大約六度12。有證據證明,冷敷在表皮上能有效地降低表皮溫度到14至15度;而表皮以下兩厘米的組織,則可以從36度降至大約26度;但更深層的軟組織的溫度改變則相對較少13。然而,表皮及內部組織的溫度改變會在一段時間內透過血液循環而回復正常,如皮下脂肪較多的話,溫度改變甚至會更少。有專家提出,如果要明顯降低深層軟組織的新陳代謝,表皮冷敷並非有效的方法,亦有專家認為冰敷能有效地減輕痛楚和關節腫脹,但不至於減慢軟組織的修復14

反對冷敷的文獻,較多是針對肌肉受傷,較少文獻研究關於冷敷對治療關節受傷、痛症及手術後的康復。對於這些病症,其中一種較棘手的問題就是關節性肌肉抑制效應 (Arthrogenic Muscle Inhibition) 15,下稱AMI。AMI是一個複雜的神經生理現象,主要是受傷的關節反射性地抑制健康的肌肉收縮及正常運作,令身體無法透過適當的負重(Optimal Loading)加快康復,繼而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及日常生活功能。

雖然AMI的實際成因及過程未明,但抑制AMI也有助減輕痛楚、關節腫脹及發炎的症狀。對於受傷或有問題的關節,有文獻記載冷敷可有效激活及增加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雖然當中的機制還不是完全理解,但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冰敷可以減輕痛楚、控制炎症及減少關節腫脹16。冷敷並不是唯一臨床上使用針對AMI的方法,但對病人而言最為方便。

冷敷有如雙刃刀

聽起來,冷敷有如一把雙刃刀,一方面可以減輕受傷或關節毛病所引起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有機會減慢軟組織的康復。即使有臨床數據指出冷敷會減少發炎因子及減低發炎的情況,但大部份實驗只在小動物身上測試11

有科學家提出,如果要減輕新陳代謝及發炎的話,溫度必須要減低到某個程度,但表皮冷敷的方法未必能大幅度地減低身體深層部位的溫度,故此,對於減輕新陳代謝及發炎的程度存在一定的限制14。再者,儘管新陳代謝及炎症指數會降低,但一般而言,冰敷時間大概只有每兩至三個小時冷敷15至20分鐘,對患處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實際影響尚未知道,而臨床上亦未有實際數據證明在冰敷後,炎症因子及新陳代謝會維持在低水平的時間。

傳統來說,冷敷是以減輕發炎和止痛為目的,讓患者盡快回復沒有痛楚的活動能力及減少因關節受傷的肌肉抑制。然而,過度冷敷也有機會引致不當的副作用,例如凍傷或過分減少血液循環致細胞壞死17。基於在運動創傷上使用冷敷的利弊,目前在人體身上的應用尚未有非常實質的數據。

總的來說,在臨床上盡可能因應病人情況而使用冷敷,如受傷後患處腫痛及發熱情況嚴重,令患者不能正常活動的話,就可以適當地冷敷,以減輕症狀。冷敷維持15至30分鐘已經達到鎮痛9、減少肌肉痙攣及腫脹的效果,而長時間的冷敷有機會引致凍傷及神經線受損。冷敷的次數也要因應患者的情況調整(如痛楚、腫脹、發燙),如症狀不明顯的話,就不需要冰敷了。

References:

  1. Hsu JR., Mir H. & Wally M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ain management in acute musculoskeletal injury. J Orthop Trauma 2019; 33: e158-e182
  2. Bleakley CM. & Davison GW. Cryotherapy and inflammation: evidence beyond the cardinal signs. Physical Therapy Reviews 2010;15: 430-435
  3. Bleakey C, McDonough S, & MacAuley D. The use of ic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oft tissue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251-261
  4. Guillot X., Tordi N., Mourot L., & et al. Cryotherapy in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4; 10: 281-294
  5. Gatewood CT., Tran AA. & Dragoo JL. The 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devices following knee arthroscopi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htrosc 2017; 25: 501-516.
  6. Lessard LA., Scudds RA. Amendola A. & et al. The efficacy of cryotherapy following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JOSPT1997;26: 14-22
  7. Devitt J. Musculoskeletal Healing Process. Khodaee M. et al. (eds) Sports-related Fractures, Dislocations and Trauma 2020;Chapter 10: 97-104
  8. Dubois B. & Esculier J-F. Soft-tissue injuries simply need PEACE and LOVE. Br J Sports Med 2020; 54:72-73
  9. Algafly AA. & George KP. The effect of cryotherapy o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pain threshold and pain tolerance. Br J Sports Med 2007; 41:365-369
  10. Mirkin G. Why Ice Delays Recovery. Dr. Gabe Mirkin on Health. September 16, 2015, http:/Why Ice Delays Recovery | Dr. Gabe Mirkin on Health (drmirkin.com)
  11. Bleakley CM., Glasgow P. & Webb MJ. Cooling an acute muscle injury: can basic scientific theory translate into the clinical setting? Br J Sports Med 2012; 46:296-298
  12. Martin SS, Spindler KP, Tarter JW, et al. Does Cryotherapy affect intraarticular temperature after knee arthroscopy. Clin Orth & Related Res 2002; 400:184-189
  13. Enwemeka CS., Allen C., Avila P. & et al. Soft tissue thermodynamic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old pack therapy.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1; 34:45-50.
  14. Long BC. & Jutte LS. 21st Century Attacks on Cryotherapy in sports health care-clinician beware. Athletic Training & Sports Health Care 2020; 3: 99-101.
  15. Norte G., Rush J. & Sherman D. Arthrogenic muscle inhibition: best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theory for treating the unseen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2021; 31:717-735
  16. Rice D., McNair PJ. & Dalbeth N. Effects of Cryotherapy on Arthrogenic muscle inhibition using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knee swelling.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09; 61: 78-83
  17. Swenson C., Sward L. & Karlsson J. Cryotherapy in sports medicine.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6;6: 193-200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魏志榮
註冊物理治療師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 運動物理治療師委會員 委員(2022-2024年)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冰?!使乜驚啊!

Posted on

【世界一級空手道A級賽】胡樂敏/馬嘉敏/杜小鳳女子隊際形奪冠

【體路專訊】 香港空手道隊傳來喜訊,胡樂敏、馬嘉敏及杜小鳳於世界一級空手道A級系列賽溫哥華分站出戰女子隊際形,3位女將在比賽中過關斬將,最終力壓兩隊對手,喜奪金牌。

賽事於4月14至16日假溫哥華列治文(Richmond)舉行,女子隊際形共有3支隊伍參賽,由胡樂敏、馬嘉敏及杜小鳳組成的港隊打出41.3分,壓過阿爾及利亞(40.4分)及法國(39.2分)贏得冠軍,這是3人繼2018年3月薩爾斯堡分站後,再嘗世界一級空手道A級系列賽金牌滋味。

至於出戰女子個人形的董依然就名列第9,周曦活則於女子組手61公斤以下取得第5名。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世界一級空手道A級賽】胡樂敏/馬嘉敏/杜小鳳女子隊際形奪冠

Posted on

NIKE五人足球賽落幕 十支冠軍隊伍出爐

【體路專訊】「NIKE 香港五人足球賽 2023」闊別三年於今年 3 月復辦舉行,總決賽賽事於一連兩天(4 月 15 及 16 日)假旺角麥花臣硬地小型足球場舉行並順利完成,十個組別的冠軍、最有價值 球員及神射手在經過一輪激烈的比拼後悉數誕生,為今年度賽事寫下圓滿的句號。

女性在運動場上的力量越發突顯。女子公開組由 Blue colour 對上 Sister Plus,兩支球隊陣容不乏港 隊成員,其中 Blue colour 梁匡蕎射入罰球先開紀錄,隨後有王淑芬於後場控制速度,在請求暫停 後始再發動攻勢。棄龍門全力進攻的 Sister Plus,有蘇靖朗大腳抽射,但 Blue colour 仍表現無懼, 最後穩守到最後以 1 :0 力克 Sister Plus 奪冠。

緊接男子公開組有金輪對上風火堂寶青 A,開局兩隊進入拉鋸,但金輪氣勢佔上風,在蔡曉智攻 門後領先 1:0。金輪把握優勢,信心滿滿,蔡曉智面對對手的高強度防守下仍再射入一球,表現出眾,最後帶領球隊以 2:0 完成今場硬仗。

學校邀請組方面,拔萃男附小在隊長林家鋒和李天祿上半段各入一球拉開 2:0。雖然優才書院小 學部有葉匡翱和李晞綸反擊中門,但末段男拔主力們依然表現穩定,其中林家鋒和李天祿再各入 一球,梅開二度合力率隊以 4:2 奪冠。

三支 Boas FC 包攬三個組別冠軍,分別於男子 12 歲以下組以 1:0 擊敗永高 U12、男女子混合 10 歲以下組以 10:1 大勝傑志以及男女子混合 8 歲以下組以 2:0 擊敗 Arsenal FDHK U7 三喜臨門。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NIKE五人足球賽落幕 十支冠軍隊伍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