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在港珠澳大橋上跑步,除可欣賞遼闊的景致之外,在橋面上每邁出一步,都會令跑手有「跑到珠海去」、「跑進大灣區」或「跑遍9+2」的想法。
早前首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半馬拉松舉行,報名人數遠超過大會8,000個名額。那是自大橋啟用5年以來,首次成為「半馬」賽道,跑手難得體驗,感覺新鮮。可惜這個跨海半馬需要在大橋香港連結路折返,實在美中不足。如果日後能把賽道延伸至澳門及珠海路段成「全馬」,讓跑手跑「進」大灣區,親身體驗粵港澳連綫。
類似這種地域性聯繫的馬拉松有:從德國跑到奧地利及瑞士的「三國」馬拉松、從亞洲跑到歐洲的(土耳其)伊斯坦堡馬拉松,以及位於印度洋與大西洋之間的(南非)開普敦「兩大洋」馬拉松。當然,跑進大灣區會涉及跑手跨境的眾多技術問題,包括行政,如出入境手續、安檢、急救支援、保險,乃至法律,如司法管轄權等操作細節。雖然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但透過馬拉松,可讓跑手親身跑進內地,從促進香港與大灣區進一步融合這個深遠意義的角度來看,這些在操作上的細節,希望能有方法處理。
分站跑遍「9+2」
與跑「進」大灣區同樣吸引的是跑「遍」大灣區「9+2」城市。如果香港先聯同幾個鄰近城市,例如珠海、澳門、深圳、廣州等作為起步,合辦「大灣區馬拉松大滿貫」,將能為港、粵、澳,以及海外的跑手,定下全新的目標和挑戰。
在新冠疫情前,全國各地的馬拉松(全馬及半馬)數量曾飈升至逾1,800場的歷史高位。根據《新浪香港》報道,截至11月23日,今年各大城市舉辦了367場馬拉松賽事,全年平均一天一場馬拉松。個别地區如四川的全馬或半馬,也有類似「大滿貫」的賽程。近期適值馬拉松賽季,大灣區每周平均就有3場長跑賽事。全國更在11月26日,同一天有逾20場賽事舉行,包括上海、紹興、衢州、滁州、張家界、重慶等,其中在大灣區城市珠海、肇慶及深圳南山都有舉行。
馬拉松帶動城市發展
根據泉州華僑大學體育學院今年6月公布的一份研究顯示,內地城市近年透過舉辦馬拉松,帶動了城市發展,其中包含經濟增長,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等因素在内。正由於各地省市普遍預期,馬拉松有其經濟及社會效益,並有助提升城市的地位及形象,難怪全國各地都熱衷於舉辦馬拉松。
馬拉松是運動旅遊的典型項目,會吸引境外跑手(遊客)和觀眾參與,為當地酒店、旅遊、餐飲及款待等行業都帶來經濟效益。2021年美國紐約、2022年芝加哥及2023年波士頓的馬拉松,便分別為當地帶來4.27個億美元(下同)、3.86億及約1億元的經濟效益。
香港能造就「灣區大滿貫」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粵港澳要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合辦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而三地將攜手承辦2025年全運會已是一例。馬拉松作為參與人數眾多的體育活動,日後「大灣區大滿貫」可由香港牽頭主辦,因香港的海外跑手佔比較多,所以是最有條件造就這項既國際化,又屬區域性的體育盛事。正如中國香港田徑總會主席關祺表示,「田總」希望港珠澳大橋這項賽事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並期望成為一個具標誌性的香港體育項目。
從「跑進大灣區」或「跑遍9+2」的概念出發,日後不管命名為「大灣區大滿貫」或「大灣區盃馬拉松分站賽(或巡迴賽)」的賽事,只要香港與灣區城市強強聯手,再配合旅發局有效的推廣,便可再為香港多添一項國際盛事。
(本文曾於《經濟日報》刊登 )
文 : 張樹槐
(曾在6大洲完成100多個馬拉松,包括「世界馬拉松大滿貫」(World Marathon Majors)賽事和內地20個長跑比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跑遍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