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眾所週知持續運動能夠促進心臟健康,包括降低心臟疾病死亡率。同時我們又不時會看到新聞,關於運動期間心臟病發突然猝死的不幸個案。究竟我們現今的醫療系統中、有沒有提供什麼應對方法,能讓運動守護健康的同時,又同時確保運動期間的心臟安全?
一般心臟病發猝死的原因經常與冠狀動脈疾病和心力衰竭有關,而引致年輕運動員心猝死的常見原因則包括心肌肥厚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及心律不整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心臟離子通道疾病(Brugada綜合症、長QT綜合症)等遺傳性疾病。
這些猝死的成因,一張靜態心電圖就能檢測出來,問題在於運動員獨特的心電圖灰色地帶。早於百多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運動能力高於常人的健康運動員,會出現心臟肥大和緩慢性心律失常。近年的研究亦發現,每週進行4-8小時的高強度運動就可能出現代償性心臟肥大。這種非病態性心臓重塑程度跟性別、年紀、種族有關,以黑人成年男性最常見。代償後產生的心肌肥厚特徵和電傳導系統異常,會在靜態心電圖以異常訊號呈現出來。
為了分辨出運動性代償的心臟肥厚與病態的心肌肥厚症,多個權威運動醫學機構近年陸續提供不少解決方案。隨著運動醫學業界需要,每年奧委會都會為醫生設計精英運動員運動心臓學課程,筆者今年亦有到日本東京參與其中。其中專家們廣泛推廣的國際運動員心電圖闡釋準則2017,為運動醫學醫生提出了簡明實用的專屬方法,在增加診斷出潛在心臟隱疾能力的同時,又能大幅減少因為大量假陽性結果而導致的龐大醫療支出和運動員心理負擔。越來越多的運動醫學機構已經把靜態心電圖納入成為運動員定期身體檢查和賽前體檢的基本部分,其中就包括國際奧委會、國際足協和歐洲心臟病學會等。
在東京舉行的精英運動員運動心臓學課程。
運動員定期身體檢查和賽前體檢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問卷調查及醫生問診,主要涵蓋個人及家族病史,國際間多使用美國心臟學會及歐洲心臟病學會的指引作為參考。關注的徴狀問題包括運動期間/之後出現的胸痛緊繃不適、暈眩或暈倒,心悸與呼吸急促等。家族成員中有曾在35歲以下心臟病發作是非常重要的風險因素,如有懷疑醫生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專項檢查,例如動態心電圖、血液檢驗、心臟超音波和磁力共振等完成或排除診斷。
運動醫學日益進步,使身體檢查作為高強度運動風險檢測手段變得更有效益。要活得健康、玩得安心,不妨運動前(尤其是高強度運動)先諮詢家庭醫生的意見。
文:劉少峯醫生 Dr. Bryan Lau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2017年起於香港體育學院運動醫學診所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