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網誌】四年一屆的亞運會剩餘半年時間。自從球場重開,大家也很積極去準備。加上關閉了球場大半年,大家猶如野獸出籠,誓要第一天就打到力竭為止,一下子打十小時,從未如此渴望站在球場的瞬間,相信大家已經深深體會到。
玩樂歸玩樂,訓練歸訓練,我們始終要認清下一個目標 – 杭州亞運會 。我們首要解決的,是檢討隊內一直存在的短處,繼而想盡辦法在有限資源及時間下去改善,長處則繼續鑽研,務求下次發揮更好。
但有一個問題在我們球隊而言,能解決的難度是很大的,但卻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讓一隊業餘球隊變成一隊職業球隊。」
只就字面解說很淺白,讓業餘球隊的每一個人把工作轉成全職運動員就可以。但在香港,團隊球類運動幾乎無可能職業化,要職業化要配合很多因素,為各方面提供誘因,互相支持下才做到職業化,這個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不會就此多作討論。我這裡的意思是,這隊業餘隊依舊是業餘隊,每人都繼續有運動員身份以外的正職,但訓練,心態,打法,概念等等都是職業級的。
提出這個講法的原因是,若果要提升國際賽場上的表現,例如亞運會,這個轉變是必須的,但背後其實非常殘酷。
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原因,對面的對手全都是職業球員。只有職業對職業才有勝算。業餘跟職業根本不能混為一談。相信大家都曾經於不同的媒體看過一些在NBA表現非常糟糕的球員,走到街場上與自覺很強的路人單挑,結果往往都是NBA選手完美輾壓路人。總結是你的興趣絕不能與別人的職業相提並論。可見,職業總比業餘技高一籌。要知道職業球員背後付出的汗水及努力。
第二個必須改變的原因,發揮的穩定性能大大提高,直接提升比賽表現。職業化後,球場表現直接關乎自己的飯碗,表現差,小則無法獲得出場機會,大則遭球隊棄用,不再續約,成為失業大軍。因此,職業球員的打法都往往都是實而不華,以結果為本,該入球的入球,只做該做的事,務求用最小的力氣去完成,絕不拖泥帶水。當然亦存在部份華而不實的職業球員。但更多的職業球員選擇將穩定性發揮得極致。
但職業化訓練談何容易,背後要捨棄許多事情。
職業化訓練會令興趣變得毫無樂趣。由於以結果為本,此後在球場的每個動作都得向著得分這個方向,簡單利落的動作比花巧的動作有更高的穩定性及得分的成功率。日後在場上就要一直尋找一個最有效從對隊身上得分的套路,成功得分則一直使用,直至對方能成功防守。雖然單調乏味,卻是勝利的方程式。因此,不能再因自我感覺良好而做一些低效率而高風險的動作。但在香港地,到球場打球就是為了放鬆開心,做自己所想,那怕那球不進,是一球失誤。總之我的感覺就是爽。難道在球場亦要時刻緊守崗位,絕無半點差池。我又不是在上班,為什麼要這樣做?
職業化打法與本地打法天淵之別。香港地打球一直都是智取,用最少力氣去打每一球,尤其在防守端。當用身體質素較量取勝,會被視為勝之不武,甚至以「波牛」形容。「我只是不及他更快/更壯/更能跑,要不然我也贏。」成為熱門的藉口。記得在準備上屆亞運會時,有幸到內地接受過三個月的全職訓練,每天六小時,上下午各三小時,一星期六天,那段體驗令我畢生難忘,每次訓練就是想辦法盡快下班。
記得當時回到香港比賽,感覺只是跑就可以得分,那就繼續跑,因為毫不費力,既簡單又直接。在職業化這個高強度訓練之下,體能狀況根本不會太差,訓練時已不知不覺被洗腦成不會浪費力氣去做花巧動作,一旦失誤,換取又是一次重新來過,倒不如穩打穩紥去完成,早點休息,早點吃飯。在國際賽,對手就是這樣看待我們,能夠用身體質素輾壓我們,就絕不用其他技術,對他們而言,就像吃生菜一樣。我們亦不能像在香港比賽一樣,等對手累了,就自然打不進這種佛系方法,即使給我們等到,比賽結果都已經塵埃落定。這也是我們面對的第一關,過關後才有條件與對手技術較量。但在香港地,大家都只是為了球場放鬆走走,卻不斷你來我往,又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得跑上跑下,用這種有別於本地的國際賽打法?
在幾乎無可能當全職運動員的環境下,若然整個球隊都向這個職業化方向進發,在國際水平上必定可以大大提升,與各隊實力拉近。前題是,整隊中每個人(手球是18人)也要有同樣想法。但我又不是職業球員,為什麼我要犧牲自己的樂趣去強逼自己在業餘環境下進行職業訓練?我又有何得益? 換著是大家,又會如何選擇。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手球代表謝永輝網誌:讓一隊業餘球隊變成一隊職業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