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讀者投稿】港女籃頻頻傳出喜訊 未來該怎樣發展?

Red Bull, 程詩詠, 李祉均
李祉均(Credit : Red Bull)

【讀者投稿】相信大家都留意到香港女籃近年愈來愈被受重視。先有首位 Red Bull 旗下的香港籃球員李祉均,更有陳欣汶成香港首位征戰 NCAA 三級的籃球女將。這對本地籃球界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我們何不退後一步,試了解港女籃的發展潛力可以有多大?我們又該 如何幫助我們下一代的女子籃球員找到她們的出路?

但當陳欣汶的消息傳天下時,筆者留意到某一運動傳媒十分強調她為「香港女子籃球 員」及形容「雖然亞洲球員身材唔夠人高同大隻……」,這標題在某程度上看似不太了解女籃的生態。 

問題一,雖說她生為香港人,是為身份,但請不要當「香港」成一個標籤。如果我們 視「香港女子籃球員」為一個標籤,在意識形態上會為本地女子籃球的發展水平上帶來限制。籃球本身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項目,打同一個籃球,射同一個籃框,香港代表隊亦有資格跟外國隊伍較量。本地女籃如果有意跟世界籃球接軌,理性上不應只限制自己為「香港水平」,而是找突破性的方向以青年球員發展為首,系統性改變 女籃訓練和比賽模式,教育老師與教練從而指導學生以運動員的身份報讀大學,支持學生運動員旅外賺取籃球經驗等。這個責任亦不全在於任何一方,而是共同努力所達 成。例如,即使香港某中學有一女子籃球員的能力非常高,甚至達到 NCAA 一級水 平,但可惜沒有人懂得幫她找一間合適的大學和教練,亦不熟悉 NCAA 學生運動員的 申請資格和條例等(如一級手冊中的第 13 收生準則,那就白白浪費了一個球員的 大好前途反之亦然,認識再多外國的教練,但沒有好的球員,也是於事無補。

陳欣汶(圖:體路資料庫)

所以,如果本地女籃真的開始被重視,又致力提高籃球水平的話,不應只滿足於達到香 港水平,而是不斷地突破並為球員尋求最理想的機會。在台灣,亦開始有私人公司在 幫助國內不同程度的運動員找旅美的機會,更針對性地協助更多學生去美國修讀運動有關的學系。其中一間公司 GATE Sports Agency,更嘗試打破台灣一些舊有的傳統,例如加強體育班選手對學術的要求,以及國中,高中,大學籃球員一條龍直升的問題和限制等。雖說大家的市場需求有大小之别,但發展方向和創新思維卻很值得我們去參 考,也總好過原地踏步。

陳欣汶(中)(圖:體路資料庫)

問題二,身型及高度對亞洲女子籃球員是一個刻板印象,而這在女籃的角度去理解更 比較像一個藉口。在NCAA 一級女子籃球隊有少許經驗的筆者也許跟一般讀者一樣, 沒期待過女子籃球員要跟 193 一樣高、能大力扣籃、達 200磅才有資格旅外挑戰高水 平賽事,因為女籃本應就該有自身的量度標準,而這標準跟多數球迷比較留意的 NBA 的確有所出入。女籃對身形和高度上的要求並沒有男籃高,亞洲女子籃球員跟歐美女子籃球員的差距同樣沒有男籃多。根據 NCAA 一級女籃的官方數據,在 2021 年賽季 中,全聯盟頭十名出場最多分鐘的球員只有兩名高過或達到 6 尺,頭二十名也只有一 名 6 尺 5 的中鋒。美國其中一個大學運動收生顧問機構 Next College Student Athlete 亦指出, 全 NCAA 一級女籃的平均高度也只有 5 尺 6,二級、三級、NAIA、社區大學女籃 的高度要求也隨之較低。

當然,籃球比賽的性質仍然是越高越有優勢,但這些數字表 示即使在高競爭性的國家,女籃身形及高度要求也沒有想像中高。至於有很多只有一 般身形的亞洲女子籃球員,即使在 NCAA 一級的籃球名校中亦能打出成績,例如 Kayleigh Truong(越南,5 尺 9,後衛,貢薩格),今季平均 24.7 分鐘,7.8 分,4.1 助攻、Norika Konno(日本,5 尺 10,後衛,路易威爾),今季平均 12.1 分鐘,3.4 分,0.9 助攻、Vanessa De Jesus(菲律賓,5 尺 8,後衛,杜克),今季四場內平均 33.5 分鐘,48 分,3.8 助攻。所以,當身形和高度跟香港一視同仁的亞洲女子籃球員都可以在高水平 的籃球賽事中突圍而出,香港又可否為女籃的下一代而鋪路?今次第一次有香港女子 籃球員挑戰 NCAA 三級,還是會變成唯一一次?

文:Winson Tam(Sports Biz故我在、美國費城Drexel運動管理、NCAA一級Drexel女子籃球、NCAA一級Villanova運動法例)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讀者投稿】港女籃頻頻傳出喜訊 未來該怎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