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評述員・專訪】埋首講波生涯廿載 陳葦如的粵語評述小期盼

【體路專訪】扭開電視,觀看各大體育賽事的現場直播,總有不同粵語聲音陪伴我們度過這數十分鐘。但「講波佬」、「講車佬」等一眾評述員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眼前的陳葦如身穿AC米蘭外套、內搭意大利國家隊上衣,「意粉」身份不言而喻。然而有身份不代表不專業,入行廿年來每場比賽均以做到最好的態度,用聲音陪伴球迷,他更希望粵語評述能繼續受到重視,「努力令人覺得粵語評述員是好、作為粵語文化一部分的評述也有值得保留的價值。」

「有時在學校見到同學踢波,我都會在場邊講波,就是因為覺得當時的收音機評述好吸引。」陳葦如成長於80年代的香港,當時直播技術絕不流行,就連在電台設旁述的比賽都以本地足球佔大多數,甚至大部分均只會轉播下半場賽事。屬「90後」的筆者固然未曾經歷這個時代,懂得足球以來已是看電視直播,很難想像以往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的轉播是何等困難。「那時主要是『阿叔』林尚義、蔡文堅、何鑑江和何靜江等旁述,而且當年的本地足球不論平日和周末都有比賽,一星期可以聽幾次波就覺得更吸引。」不過這個校內業餘旁述踏入社會後,並沒有立刻闖進廣播道、清水灣或海盛路做「講波佬」,反而是在銀行當了個「朝九晚五」的打工仔。

陳葦如(左一)早期曾與蔡文堅(左二)及張志德(右一)等前輩評述英超,李榮基(右二)亦是經有線的比賽入行。(受訪者提供)

 

直到2000年,有線電視為迎接首次直播的世界盃,舉辦比賽公開招募評述員新血,燃起了陳葦如心中那團火,「在朋友介紹下,見到有這個機會便膽粗粗去試一試。」單是要進入最後階段的訓練班,一眾參加者就已經要過五關斬六將,寫文、面試試音、翻譯、足球知識問答等。通過之後,才有十多個參加者獲挑選接受為期約半年的訓練,「李德能、『堅哥』、張志德和馬啟仁等很多前輩來分享經驗,再之後就有些錄播賽事,讓我們兩人一組去旁述。」最後陳葦如脫穎而出,與劉舜文、何柏霖及方柏翹成為新一代「講波佬」。

2002年世界盃,有線安排娛樂性豐富的賽前節目,有多名影星參與,但陳葦如(後排中)坦言較喜歡專注做評述員的工作。劉舜文(後排右三)、何柏霖(後排左一)及方柏翹(後排右一)亦在相片之中。(受訪者提供)

 

當年有線手執歐洲各大聯賽直播權,令旗下的評述員亦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群,初出茅廬的陳葦如剛好被編到主責至愛的意大利聯賽。自小透過電台聽足球的他,到80年代末從無綫的經典節目「沙池球壇盛事」開始用雙眼接觸外國聯賽,「當年有『荷蘭三劍俠』的AC米蘭橫掃球壇,而且單計外援也有不同風格,拿坡里有馬勒當拿、費倫天拿有巴迪斯圖達、布雷西亞有赫傑,每支球隊都是獨當一面。」意甲的型格對陳葦如來說更「啱口味」,反之英甲及隨後的英超風格均較直接,相對上確實較難「入口」。

如何去演繹比賽、令過程更生動,這些都要自己慢慢去揣摩。

正式入行後的早期,電視台安排這班新人與前輩們拍檔邊講邊學習。正因為不同前輩背景和經歷的媒體各有不同,讓陳葦如從各人吸收很多寶貴經驗,「例如精準的用字甚至成語,還有如何去演繹比賽、令過程更生動,這些都要自己慢慢去揣摩。」生動演繹和隨機應變,在「講波」這行業其實也一脈相承。時間回到19年多前的冬天,由皮亞琴察對博洛尼亞的一場意甲在濃霧下上演,「霧大得畫面中的球場基本上只看到邊線,最多只能在近鏡看到球員,真的完全不知如何評述。幸好拍檔李德能說了很多兩隊背景及場外的事情,當時我就在他身上學習。」

陳葦如現時在NowTV工作。(受訪者提供)

評述員就如球員一樣,各有不同風格,例如劉舜文及黃興桂等娛樂性較豐富、陳炳安及曾偉忠等就屬比較傳統。「我的風格?還是讓別人來評價吧。但我第一個原則是盡量豐富自己的內容,即是談及一個球員的話就會加少許註腳。」他舉例若阿仙奴中堅梅斯達菲控球的話,會提及他近期被傳將會離隊,或是前鋒拿卡錫迪控球就可說他仍未續約。「我自己作為觀眾都想睇波時吸引到不同事物,不論是資訊、技術還是戰術也好,所以我也想將這些帶給觀眾。」

我覺得多些資訊反而少些沉悶,如果只說誰傳給誰,豈不是更悶?

但球迷有時候也會吹毛求疵,評述說太多場外事又會認為扯得太遠,如外國旁述般只講球員名又會說悶,要滿足不同觀眾的要求實非易事。「歸根究底比賽才是主體,好不好看就視乎比賽發展,亦是我們控制不到的,但我們可以跟著比賽節奏講。我覺得多一些資訊反而少一些沉悶,如果只說誰傳給誰,豈不是更悶?」

手寫資料是陳葦如為每場比賽所預備的功課。

有愛便不覺辛苦

要做到隨口就能說出不同球員的背景,記憶力夠強之餘也免不了要好好做功課。除了意甲之外,陳葦如亦會評述英超、西甲及歐洲賽等,涉獵的球隊可謂比觀塘違泊的車輛還多。3大聯賽已有60支球隊作基本隊數,加上歐聯及歐霸等較少接觸的球隊,要認識的球員至少也上千人。「這樣下來我不能只在比賽日才去準備,例如每輪意甲我怎樣也會看6至7場全場比賽,英超西甲就會依照之後的工作需要,去看評述的球隊之前的賽事,完成後才再按自己喜好去看。其他資料就要每日累積,比賽當日就留意最新的情況,例如近期要看看究竟能否如期。」換言之,陳葦如每星期平均都會看十來場90分鐘的比賽,還未計及搜尋資料、看新聞等的時間,難怪他早在10年前已決心辭去銀行正職,全心全意當個「講波佬」。

的確一定每日都會接觸足球,但始終自己真的很喜歡,所以又不會覺得太辛苦。

「的確一定每日都會接觸足球,但始終自己真的很喜歡,所以又不會覺得太辛苦。」近年各電視台陸續購入更多賽事直播權,不同直播權又不時大洗牌,評述員要面對新球隊的挑戰愈來愈大,做功課所花的時間亦會愈來愈多,「以往與歐洲賽無甚緣份,所以近季的新鮮感都大了很多,很充實和興奮。我的心態與足球員一樣,就是很想落場講,捱夜多了就自己調整一下。」

陳葦如電腦內有各支球隊的資料及新聞存庫,當中AC米蘭及祖雲達斯等意甲強隊的資料由2005年起已有記錄。

 

不過香港素來有「投訴之都」的「美譽」,再好的服務或貨品也總會引來部分人不滿,放諸評述員這行業亦然。觀眾動輒就會在電視台或評述員的專頁留言,或在討論區嚴詞批評,甚至不時有人電郵到電視台投訴。一眾評述幾乎無一倖免,即使是被形容為「靚聲王」及做足功課的陳葦如亦不時「中箭」。「最近一場利物浦對水晶宮的賽前,我看到一篇新聞提到賓迪基曾在兩隊之間來來回回,當時又沒再fact-check就在直播時說了出來。不久已經有人在Facebook批評,不過我都自知說錯了,就只能道歉和小心一點。」另一次較深刻的例子,就是一直認為現效力帕爾馬的前鋒謝雲奴左腳較為純熟,其後才被球迷提點前者是右腳球員,「有時候真的是做到出現盲點,所以有機會有錯誤要改善。」

整體而言評述員都是被批評多、被讚賞少。

再鋒利的刀都有生銹的一日,再寬大的心也有受傷的一天。即使自知犯錯,但有時候眼見部分觀眾的批評也不其然會心悒和無奈,「錯就要認、打就企定,但有些說我們評得不好或聲音沉悶,也只能盡量改善。整體而言評述員都是被批評多、被讚賞少,甚至覺得存在感不太高,唯有自己加把勁。」

廣東話是重要的

在英國,Martin Tyler、Alan Smith和Andy Gray等評述員地位崇高,有人擁有自己的電視節目,亦有人為暢銷全球的遊戲配音,連尼加、里奧費迪南及列納等名宿也備受尊重。雖然香港亦有「講波佬」為遊戲配上廣東話,但地位仍難以與那些知名旁述同日而語。「我覺得可以分成兩個問題去看,首先是觀眾是否需要評述。的確間中有人會說只要現場聲便可,但比重不多下相信絕大部分還需要的。第二就是,粵語究竟是否他們所需。」不時都有球迷大喊較喜歡英文評述,也試過在大賽期間有觀眾表示寧願上網從不同渠道找直播也要捨棄粵語旁述。「身為業界一份子,當然要努力令人覺得粵語評述員是好,我們都很努力盡力講好賽事,用聲音陪伴大家睇波。」

我們都很努力盡力講好賽事,用聲音陪伴大家睇波。

根據美國國際語言暑期學院的最新版《民族語》,全球有逾8000萬人以粵語作為第一或第二語言,比不少歐洲國家甚或加拿大、韓國等人口還要多,「所以理論上廣東話評述是有市場的,只是這些人未必聚在同一個地方。但如果有一日在香港,粵語再不是一個主流語言,那粵語評述的重視及需要度就一定會減低,這就是一個深層次問題。」10年前,廣州曾掀起一場粵語保育運動,近年香港亦不時有人提出類似理念,希望廣東話能繼續成為本地人的第一語言及保持文化地位。事實上,不少古詩古詞均用到普通話沒有的詞語,例如「莫使金樽空對月」及「路有凍死骨」中的「樽」及「凍死」等,證明粵語的文化地位不低。「粵語值得保留,作為粵語文化一部分的評述也有值得保留的價值。但當然講到尾也是供求及觀眾的看法,我們唯有努力做好自己工作。」

粵語值得保留,作為粵語文化一部分的評述也有值得保留的價值。

過去一年,他和其他同行的工作因疫情大受影響,年中歐洲聯賽停擺期間更一度完全停工,其後電視台安排重播經典賽事才能將聲音再次帶到觀眾耳邊。「我們有波講才有收入,但同時又很被動,只能夠乾等。」等了3個月,歐洲各大聯賽逐漸重開,陳葦如亦過著比以往更繁忙、更密集的講波生活。就如他對第二最愛丹麥隊的感覺一樣,「每次大賽也是享受好表現,能夠入圍、打到數場好球就心滿意足。」享受自己工作,同時為自豪的文化出力才是人生一大樂事。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評述員・專訪】埋首講波生涯廿載 陳葦如的粵語評述小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