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15年的跳繩生活,用一條繩,跳出千變萬化的花式。港將如今成為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的教練,期望這個3年計劃可以令跳繩在香港推向普及化,令更多人跟自己一樣,愛上跳繩這運動。
周永樂小學三年級時首次接觸跳繩,在學校的興趣班與大伙兒同學們一起參加。直到升中後,就與幾位小學同學一起在外面找教練繼續學跳繩,延續與跳繩的緣份,及後更於全港賽的選拔賽中,獲選加入港隊。每次經過反複練習後能夠完成一個花式動作,總會帶給周永樂莫大的滿足感,而且更令性格內向的他因為跳繩得到改變:「小時候說話不多,性格較為內向。但因為學習跳繩後,認識到更多朋友,有機會代表學校,甚至代表香港出外比賽。當中需要與其他參加者溝通和交流,這些機會令我開始敢於表達自己。」2016年的世界跳繩錦標賽中,周永樂贏得個人花式項目冠軍,更是該項目首次有華人獲獎。
同樣跳繩年資有15年的香港精英運動員張琬茹,其人生方向亦深受跳繩影響:「學習跳繩後令我培養出自信,讓我明確選擇自己人生的路,亦決定修讀體育系。」她形容跳繩像打機,因為可以「升Level」:「跳繩最大的挑戰是無極限,每日都可以挑戰自我。即使我今日能夠做到交叉跳,明天可以挑戰交叉二重跳,後天可以挑戰交叉三重跳。」就算一個人跳繩偶爾覺得悶,可與朋友做雙人跳,甚至再找幾位朋友變跳大繩,無窮無盡的變化,更可發揮創意,保持著對跳繩的新鮮感。張琬茹現為小學體育老師,在校內組織跳繩校隊,學校每年有一個跳繩比賽,讓更多學生參與。
兩位精英運動員今年開始會再多一個身份,就是擔任由中國香港跳繩總會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跳繩班教練,將會任教親子跳繩,亦會走進參與計劃的中小學教學生跳繩。親子跳繩班會加入較多雙人動作,讓父母能夠與子女一同完成跳繩花式,除有運動上的滿足感之餘,也能增加親子時間,增進感情。
計劃中的學校跳繩班亦分有中學組和小學組,周永樂表示無論中學生和小學生都是學習跳繩的合適年齡:「中學生領悟能力較高,很多花式動作都能更快了解和掌握,容易上手;小學生年紀學習跳繩則能夠打穩基本功,除了一般加強手腳協調能力外,對於未來有志成為精英運動員更有幫助。」周永樂和張琬茹都帶著相同理念站在教練的崗位上,希望透過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令這項運動在香港廣受人認識及認同。
其中,9歲的陳僖淘和13歲的黃嘉慧均是這個計劃的參加者,兩人都被花式跳繩的高難度動作而吸引,希望有朝一天自己亦能掌握這些跳繩技巧。短短年資已令陳僖淘知道要學會堅持:「自己本身沒耐性,但學跳繩後令我知道不是一次就能成功,要經過多番嘗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更令陳僖淘喜歡跳繩的是,能與父母一起參與,跳繩就成為他們家庭樂的時間。至於,曾參加國際賽的黃嘉慧亦曾因挫折而失落,家人也曾擔心她因跳繩影響學業,但她說跳繩反而令她在學習更為專注,她會參加補習追上學習進度讓家人放心。今次她參與計劃是想從中增值自己,改善跳繩技巧,她更給自己定下目標,希望未來能夠代表香港在國際賽場上發光發熱。
中國香港跳繩總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暨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主席張善婷博士認為跳繩運動適合推廣至不同層面:「跳繩是健康的運動,過程不需要與別人比較,為不同人士注入正能量。親子方面,家長與子女可以共同經歷挫折,透過一條繩進行溝通,打開雙方的話題;校園方面,即使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夠跳得出色,但他們都可以幫忙打繩,甚或在旁協助打拍子、喊口號,都可以一同參與其中。」
不單是以上提及到的「普及化」與「精英化」,中國香港跳繩總會會長夏秀禎教授更希望透過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令跳繩運動能夠變得「專業化」:「『專業化』在於其他人對跳繩運動的認識,當中包括規則、模式以及如何執行,這有助提升這項運動的質素。除了精英運動員,希望可以藉此計劃培訓更多合資格的教練及裁判。」
由中國香港跳繩總會主辦,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已於2020年10月中展開,課程費用全免。參加者完成計劃課程後更可以參加於明年舉行的金銀章挑戰賽,金銀章挑戰賽將於稍後有詳情公佈。第二期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活動暫定於 2021 年 2月至7月期間進行,有關報名詳情將於本年底公佈,詳情可向中國香港跳繩總會查詢。
文、圖:彭淬祺
(贊助內容)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 用一條繩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