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訊】在發堀及培育運動員時,需要將他們的天賦精心琢磨,方可展現他們的鋒芒。李韋煜博士(Justin)是少數取得美國註冊體適能教練(NSCA-RSCC)資格的亞洲人,並訓練過排球、游泳、手球及棒球等專業運動員。他在港超聯球會傑志工作6年間引入科學化訓練,並見證著球隊首度榮膺三冠王。量化出來的運動表現,除了證明運動員的成長,亦呈現本地運動邁向科學化的現象。
於賽馬會體藝中學畢業的Justin,坦言從小與運動結下不解緣,並早已享受當教練的樂趣:「中學時很喜歡游泳,喜歡到考了個教練執照,但感覺自己不適合做運動員,因此一直以成為教練作目標。」Justin其後到澳洲修讀運動科學與訓練學,再在中大取得運動科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並持有美國及澳洲認可體適能專家及教練證書,深入體會到科學與運動的關係,小至個人身體的變化,大至對整個體壇的未來發展。
Justin自2009年起擔任過多支港超聯(前身港甲)球隊的體適能顧問,現時亦在冠忠南區任職。數到最難忘的經歷,便不得不提在傑志工作5年(2011年至2015年)的歲月,由於他是本地首批具專業資格的體適能教練,因此受到較大規模的傑志青睞,「我的職責是監察球員的身體質素,再為他們訂立體能訓練日程,亦會與主教練溝通協調,以調整球員的休息時間。」因資源問題,當時僅有少數球會能夠採納科學化訓練,協助球員提升比賽表現, 後來Justin亦修讀本地足總教練課程,有助協調體適能訓練。
在2009年起實行「西班牙化」的傑志,除了聘請甘巴爾為主帥及羅致多位「狂牛兵」,亦將地面傳控風格引入球隊。Justin十分欣賞西班牙籍外援對於訓練的執行力,認為是香港球員學習的榜樣:「單從飲食上看,他們都很嚴格遵從所有細節,不健康的完全不食,香港球員則要花上一段時間適應。而且外國的訓練資源比香港好,更易執行科學化訓練,而在香港就需要時間建立起來。」Justin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提高香港運動員的體適能訓練水平,有一次他與西班牙籍助教持不同意見,最後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訓練方法,「當時他覺得要增加對抗性,就一定要舉重、練得很大隻,但會減慢了跑動速度。不過我用其他方法成功平衡速度和對抗性,令他們都信任我的一套,亦覺得自己的學識真正幫到運動員。」
Justin陪伴球隊奪過多項本地錦標,並曾隨隊出戰亞協盃賽事,其中傑志有3年曾晉身亞協盃8強,種種經歷亦他對球隊有份歸屬感:「每次與球員訓練都會加深大家的友情,最開心是有兩季與大家一起奪得三冠王。可是有1年球隊在足總盃決賽落敗,然後教練團隊在賽後一齊坐在球場分析表現,這6年裡有很多經歷讓我對傑志有很大的歸屬感。」
香港足球賽事在近10年變得更體力化,由以往的穩守突擊至近年的全場壓逼,對於球員的體能要求越來越高,亦讓不少球隊認同體適能訓練的重要性,並聘請教練作專門指導。Justin表示香港的體適能訓練尚在發展階段,亦看到有專業化的趨勢,期望更多人會為此共同努力,證明外國的月亮並非特別圓:「專業資格和經驗可以奠定較高的知識基礎,能夠提供更合適的建議予體育界。雖然香港與外國的發展仍有大段距離,但希望建立到自己的模式,不會一聽到外國模式就覺得最好。」
除了在運動員提供訓練,Justin亦曾與本地運動醫學學者合著書籍《我的第一本健身書》與《我的第一本單車書》,並在國際醫學及運動科學大會及期刊上發表超過30多篇文章。現時他主要為私人健身會所擔任運動及科學總監,負責將各種新穎的訓練課程引入香港,亦協助培訓運動教練,讓普羅大眾體會到新式訓練的樂趣及成效,以及透過教育、科研及實踐,鼓勵大眾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雖然對象並非全職運動員,但他自感意義同樣重要。
圖:李子正、受訪者提供
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專訪】李韋煜見證本地訓練專業化:想證明外國的月亮並非特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