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在你而言,足球是感性還是理性的運動?為支持的球隊歡呼嚎哭,是感性;按資料數據評論愛隊表現,是理性。兩件事看似互相排斥,但YouTube頻道「理性足球分析」的「阿邦」卻認為,理性和感性能夠共存。線上的他是一位認真分析各隊戰術表現的YouTuber,線下的他則是個忠實的曼聯球迷,「我認同睇波是感性,自己作為球迷是也一定有情緒,但事後分析時就要抽離出來和理性。」
「應該是『費Sir』退休後、莫耶斯上場的那一年,作為曼聯迷去到半季已經很憤怒,很想表達一下那些憤怒和不滿。」「阿邦」2002年因日韓世界盃接觸足球,「誤打誤撞」挑選了支持者眾的曼聯為追捧的球隊,自此成為「紅魔迷」一份子,「其實也沒有甚麼原因,始終我們不像英國人般支持居住城市的球隊,所以覺得曼聯好像很厲害就支持了。」就在他當了「曼迷」的第12年,曼聯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在新領隊莫耶斯帶領下前半季僅排中遊位置,更經歷多個落敗的「第一次」。同時間,與球隊相距近6000公里的「阿邦」在香港也獻出他的第一次:將分析球賽的短片上載到YouTube頻道。
我認同睇波是感性,自己作為球迷是也一定有情緒,但事後分析時就要抽離出來和理性。
「最初也只想看看其他曼聯球迷是否也不滿意莫耶斯,怎料大家都讚我說得很好,又有觀眾想睇其他球隊,於是便嘗試繼續做下去。」正所謂「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要一直做下去就當然要為頻道改一個好名。「阿邦」將頻道命名為「理性足球分析」,然而作為球迷的筆者,甚至「阿邦」自己也明白足球某程度上是一項非理性的運動。每個球季末球迷為冠軍興奮莫名,同時又有人為愛隊降班而望哭哀慟,還有更多是不論表現好壞仍然會繼續「盲撐」。「我認同睇波是感性,自己作為球迷是也一定有情緒,但事後分析時就要抽離出來和理性。」
放眼全球球迷圈子,諷刺其他球隊的行為比比皆是,即使在香港,一些「抽水」式的球隊別名大家也可能見慣不怪,「球迷圈很特別,經常都有球迷因為支持愛隊而討厭另一隊,又會叫曼聯做『獌狗』和『4424』 、車路士叫『軌』,對曼城時就會『寸』對方是金錢足球或(以前)對利物浦時會嘲紅軍沒有英超。始終球迷很容易被情緒主導,就算對方表現得好也不會讚賞,當時的我就不喜歡這種風氣。」即使如今已「理性」6年多,但仍不時有觀眾質疑他會偏幫或詆毀某隊。這些留言對「阿邦」而言同樣司空見慣,但亦成為其中一種推動力,「就是因為這些人,我才更想繼續做下去。當然我可以分析、對理性的理解也共非絕對正確,但我不是偏幫。」
6年分析經驗 6日製片時間
由一個普通球迷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每條片均有幾萬人次聽他分析球賽的主持人,「阿邦」靠的並非專業的教練知識,也非「紅褲子」出身的落場經驗,而是向《BBC》及《SkySports》等電視台球評家偷師,「不過看得多就自己不止留意皮球,開始會留意球員在場上的動作及反應,自然就會明白他們腦袋在想甚麼、對戰術的理解是甚麼。」以社區盾贏家阿仙奴為例,當日中場格列沙加不斷指揮隊友壓逼,從中也可以理解領隊阿迪達的戰術佈置。碰巧近月歐洲主流聯賽均要閉門舉行,直播收音更清晰聽到球場上的各種「提場」,「前些片段部分位置我有特意讓觀眾聽聽場上的聲音,如何叫隊友、如何叫人包位等,這樣就能了解戰術的運作。」說到這,「阿邦」亦不其然變得有點自滿,「這些可以說是這6年浸淫出來的成果,因為每場比賽我都會翻看幾次,哼哼!不過,其實大家都能看到的。」
留意球員在場上的動作及反應,自然就會明白他們腦袋在想甚麼、對戰術的理解是甚麼。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就算是一條短短10分鐘的分析片,背後所花的功夫也絕非單單90分鐘就可以完事。由過往只出字幕時需用1至2天製作,到現在添加了旁白及後期後,製作時間也隨之而倍增。「最花時間其實是要重新再看一次場比賽,如果我有看直播的話也可以節省少許時間,因為看著直播也會有點想法。但始終都要找回一些適用的攻勢去講解分析,不能『偷雞』,要全部再看一次。」但球迷和分析員觀戰的角度始終不同,球迷總不能集中精神研究戰術,集中精神分析又減低了享受足球的樂趣,「以前也會邊看邊抄筆記,但現在不想連睇波都像上班一樣,不想一直在寫筆記,這樣不是太開心。」
很老土地說一句,見到有人看,自己都開心,自然就會有滿足感。
「阿邦」本身任職後期製作,眼見頻道慢慢做出成績後毅然決定將正職變成自由身,投放更多時間在球賽分析之上。奈何世事不盡人意,付出和收入也往往不成正比,尤其是YouTube的分成方法朝令夕改,他亦坦言現時的自己是興趣主導:「很老土地說一句,見到有人,看自己都開心,自然就會有滿足感,再有人回應的話又可以和他們聊聊天,其實都很開心。況且點擊率愈高,分成亦愈高,我當然希望YouTube的收入能彌補我的薪酬,那我就不用再接太多工作。」然而現實歸現實,作為一個平常「打工仔」,食,還是要搵的。
常說男子三十而立,「阿邦」亦準備在此時組織屬於自己的新家庭,但同時又代表日常開支的負擔又再增加,「不過女朋友很支持我,又不會要我賺很多錢去養她,即使我有陣子收入不高也不會有微言。近來我開始接到廣告,收入多了她又很開心。」家人的支持從來對追夢者非常重要,尤其在香港這功利社會,追夢往往會被認為是脫離現實,也很自然會經常被勸說放棄。「老實說是有想過的,想過找回一份正職,工餘時才每月出1至2條片。但⋯⋯不知道⋯⋯或許是不甘心、捨不得吧,可能到真的維持不了生活便真的要找正職。」只是要他放棄這件集興趣、工作與專業於一身的事情也絕不容易。
或許是不甘心、不捨得吧,可能到真的維持不了生活便真的要找正職。
另一樣困難的處境,就是要突破頻道的樽頸。相比其他KOL的生活日常和飲飲食食,「阿邦」坦承頻道的受眾群較小,更擔心過訂閱人數已經飽和,「受眾少絕對是一個限制,有想過是否已經沒有了可能性,所以我就想應該要做多些不同題材去突破限制。」球例、球員、國際賽、經典球賽,甚至為一個攻勢製作一條影片,「理性足球」中不同播放清單的數量愈來愈多,吸納的觀眾也同樣慢慢增多。但唯獨仍有一類影片,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好波與投資 理性和情感
「其實之前去旅行睇波都有拍片,這也是一個新方向,只不過我一直未動手去剪而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阿邦」除了平日看直播研究戰術之餘,亦親身到過倫敦和曼徹斯特等英國足球城市朝聖,感受過當地球迷的理性和非理性。「球場附近的餐廳商店基本只在周末營業都足夠,因為足球比賽能帶動經濟。之前有某人說過體育沒有經濟貢獻,但這就是經濟貢獻。」以理性角度分析球迷的非理性消費,「阿邦」以經歷隔空回應前領導人的一番話,也道出了其中一個眾所周知的無奈現實:究竟要有好波才有投資,還是有投資才有好波?
如果人生只能看一場比賽,我一定選擇香港隊。
近年香港足球發展似乎有點逆水行舟之勢,一方面港隊表現進步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行政、管治等卻裹足不前,加上疫情之下球場關閉、聯賽停擺,當局始終將體育放在「To-do list」的較後位置。「情況就是上面的政策就混亂,下面就有班很熱血的人但就發揮不到。不過政府不重視體育的話,我們說甚麼都沒有用,而且不遠將來都不覺得會有改變。」對政策、對當局死心,但香港人仍然可以對港足死心塌地。
就如當年「阿邦」在大球場見證傑志力挫柏雷素爾的一晚,全場近8,000人不分你我只為香港代表歡呼,「即使我不是支持傑志,但大家在場內就是支持香港代表。其實那一場的氣氛媲美英超,尤其鄭展龍的入球更令全場瘋狂。這不就是歸屬感嗎?」當支持一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球隊亦可以不太理性時,支持自己的代表隊又為何不能添加多一點感情,減少多一些理性?「如果人生只能看一場比賽,我一定選擇香港隊。香港人看英超這麼肉緊,是應該可以帶著這感情回到港隊身上。」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足球・專訪】理性、球迷、Youtuber 線上的足球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