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夏季奧運會已有超過1個世紀的歷史,這項4年一度的盛事象徵著世界體壇的頂點。過去不少城市都視舉辦奧運為榮譽(現在倒看作是經濟負擔)而爭相申辦,底特律正是其中之一,只是這個曾經輝煌的美國東北中部城市過往7次申辦奧運會均失望而回,結果尷尬地成為奧運史上「申辦次數最多卻未曾主辦的城市」。
夏季奧運會自1896年於發源地希臘雅典首辦,至今已有超過124年歷史。翻查紀錄,截至2028年的第34屆夏季奧運會,洛杉磯以10次成為提出申辦次數最多的城市,羅馬則以9次緊隨其後,第3位就是7次的底特律。其實洛杉磯在扣除3次成功申辦(1932、1984、2028年)、羅馬扣除2次成功申辦(1908*、1960)後,失敗次數與底特律同為7次,但後者卻從未成功爭贏主辦權。(* 1908年奧運原本由羅馬舉辦,惟因天災導致財困而無法籌備,最後改由倫敦主辦。)
《底特律自由報》就記下了城市追逐奧運夢的故事。
曾經有「汽車之城」美譽的底特律,運動於30年代已發展出色,並擁有現代化的運動場地,在美國奧林匹克發展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讓底特律舉辦奧運的想法最早由美國奧委會司庫George Grave提出,並於1936年召集有興趣參與的底特律人,其中致力於推動業餘運動發展的商人Frederick C. Matthaei就為這個目標奮鬥了超過30年。
日本於1939年因戰爭而放棄主辦1940年東京奧運時,Matthaei已經有意接手,並嘗試說服城市興建奧運主場館及游泳比賽設施。不過當時另一位商人Avery Brundage(後來的美國奧委會及國際奧委會主席)認為賽事將由申辦投票中敗給東京的芬蘭赫爾辛基舉辦,鼓勵Matthaei往後再申辦。結果1940年奧運由赫爾辛基接手,最終卻因世界大戰而取消。Matthaei轉向1944年奧運,是底特律首次正式提交申辦,並在1939年的國際奧委會(IOC)大會上獲得2票,在20票的倫敦及11票的羅馬之後,不過1944年倫敦奧運同樣因戰爭取消。隨後戰爭結束,Matthaei希望申辦1948年奧運,卻被Brundage以「不要阻礙有優先權的倫敦」為理由勸退,故未有提交申請。
30年間7度申辦
底特律在爭奪1952年奧運主辦權的會議上第2次提交了正式申請,但IOC委員投票大比數通過把主辦權交回給原定1940年的主辦城市赫爾辛基。Matthaei之後獲得美國奧委會支持申辦1956年奧運會,當時底特律聲譽佳、設施充足,更成功說服市政府及商人的支持,對於奪得主辦權充滿信心。然而洛杉磯及明尼亞波利斯的代表隨後無視美國奧委會的決定,出手爭取奧運主辦權,加上Brundage突然提出芝加哥、費城及三藩市亦應有爭取資格,結果引發激烈爭論。經過一輪混亂後,底特律最終在申辦投票的第三輪與洛杉磯一同被淘汰,澳洲墨爾本獲得主辦權,Matthaei亦從此與Brundage交惡。
Brundage於1952年成為IOC主席,更間接令到Matthaei與底特律之後「無運行」。經過1956年奧運的申辦混亂後,IOC自1960年奧運主辦城市遴選開始限制每個國家只能由一個城市競逐。底特律再次取得美國奧委會、市政府、美國國會的支持而申辦,但Brundage卻提出國際運動總會的領導人傾向希望在歐洲主辦奧運,底特律終在當屆申辦遴選第二圈中被淘汰,1960年奧運由羅馬主辦。來到1964奧運會主辦權的競爭,喜歡收集亞洲藝術品的Brundage今次傾向在亞洲舉辦4年一度的盛事,結果另一申辦城市東京在投票中取得34票,大比數擊敗得10票的底特律。
底特律的第6度申辦以1968年奧運為目標,但在60年代民權運動浪潮等政治因素影響及經濟危機下,今次得14票的底特律敗給得30票,聲稱能以更低成本舉辦奧運會的墨西哥城。底特律第7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申辦的是1972年奧運會,不過這個「經驗豐富」的城市已經不再受到期待,第一輪投票只得6票,未能進入第二輪。隨著80歲的Matthaei在1973年3月26日離世,這個在經歷1967年騷亂後發展從盛轉衰的城市此後未再申辦奧運會,在30年間因競逐主辦權而累積的相關文件現時保存於底特律公共圖書館,共裝滿了30個大箱。
資料來源:底特律自由報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冷知識】申奧撲空次數歷來最多的城市——底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