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上月,筆者因工作安排,跟隨輪椅劍擊隊,出戰其中一站世界杯。這是我第一次跟該隊合作,亦是第一次臨場支援殘疾運動員,對我是一次新嘗試及學習。雖然工作上接觸劍撃運動多年,但輪椅劍撃著實有其獨特之處。對運動員心理的要求,亦有所不同。比賽過程尚算順利,教練及運動員的提點及配合,亦加速我對該項目的了解。
由於是次合作原故,我近日查閱了有關殘疾運動員及其不同項目的運動心理研究。我留意到研究方向及數量,隨著殘疾人奧運會的水平日益提昇,而有所變化。過往有關殘疾運動的心理研究較少,而且大多側重於鍛鍊及健康心理學(Exercise psychology & health psychology)的範疇。如:殘疾人士參與運動對其身心發展及投入社區或重建自我的幫助(綜述可見 Smith, Perrier, & Martin, 2016)。Jeffery Martin 多年來一直關注殘疾運動員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的表現及其心理質素(e.g., Martin, 2015)。他在一些初期研究中提到殘疾運動員就運動心理技能的應用(e.g., 自我談話、表像及壓力處理。及後,Lim, Jang, O’Sullivan & Oh(2018)在參與殘奧的輪椅乒乓球手及Esatbeyoglu & Campbell(2018)在三百多名排球及足球(i.e., sitting volleyball & amputee soccer)的研究中,分別了解到運動心理技能訓練,包括目標設訂,表像,放鬆及自我談話)對運動員的幫助。他們更提到水平越高的運動員對心理技能的掌握及應用量越高。Hanrahan(2015)按著其多年的經驗,作了很多在指導殘疾運動員有關運動心理技能訓練時的建議。如:自我暗示放鬆(Autogenic relaxation)對於患有大腦麻痺(Cerebral palsy)的運動員比肌肉漸進式放鬆(Progressive muscular relaxation)有效。鼓勵運動員在表像訓練時,儘量按著該運動員的實際身體條件來進行,包括一切比賽時所用的付助工具。此外,不要忘記高效能的表像本是多感觀的,所以心理學家可以鼓勵及指導視障及或聽障運動員,善用其健全的感觀進行表像訓練。
另外,Martin(2015)提到殘疾運動員一般來說較常遇到以下情況。運動心理學家及教練可以早作安排及或以行為程序(performance routine)訓練,為此作好準備。有統計數字提到殘疾運動員傷患較多(Faher & Lexell, 2014),訓練時間或會因治療而較受影響。殘疾運動員需要就其身體功能及殘疾情況經過分類。有部份項目可能在比賽前進行分類。分類過程中,運動員是被動地接受工作人員檢查。若運動員不如所料地,被分類為較高功能的組別,該運動員或會感到沮喪及失望。他亦會因為將要面對一班身體條件較好的對手,而感到緊張。雖然誤判的情況好少發生,但運動員有此擔心,而感到壓力,可想而知。我留意到由於行動不便及輔助工具較多,殘疾運動員一般都要安排較長時間來回場館。間接使得運動員在比賽前,甚至中段會有較長的等待時間。心理學家及教練可因應個別運動員的喜好,設計一些集中及放鬆練習(e.g., 提示語句),從而減少他們因等待比賽開始而分心或感到壓力。
在是次輪椅劍擊的比賽中,我見識到各國劍手包括我們港隊的精湛發揮。在各有不同的身體條件限制下,他們視為挑戰地,利用各自有的相對優勢,在戰技術上較量。雖然看似他們的運動生涯較長,經典對決時有發生,但在年輕的劍手不斷湧現下,每一個獎牌都十分難得。在此,筆者祝願香港運動員在今年的東京殘奧會成績超卓,大放異彩!
主要參考資料:
Esatbeyoglu, F., & Campbell, M. (2018). Mental skill usage of athlete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urkish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 27-37.
Hanrahan, S. J., (2015).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for athletes with disabilitie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50, 102-105.
Lim, T. H., Jang, C. Y., O’Sullivan, D., & Oh H. (2018).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for Paralympic table tennis athletes, Journal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14(3), 367-374.
Martin, J. J. (2015). Determinants of elite disability sport performance. Kinesiology Review, 4, 91-98.
Smith, B., Perrier, M-J., & Martin, J. J., (2016). Disability sport: A partial overview and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future. In R. J. Schinke, K. R. McGannon, & B. Smith (Eds.),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pp. 296-303). Oxon: Routledge.
延伸閱讀:
早年,來至澳洲昆士蘭大學的Dr. Hanrahan亦曾到香港體育學院作有關運動心理在殘疾運動員的應用。是次分享的內容仍能在體院的網頁中找到,有興趣的朋友可細閱參考。https://www.hksi.org.hk/courses-events/conferences-seminars/elite-training-seminar-series/practical-considerations-when-working-with-athletes-with-physical-disabilities
文::李軒宇博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主席
應用心理學博士(運動心理)
澳洲(AHPRA)及香港心理學會(HKPS)註冊心理學家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運動心理學淺談(28):殘疾運動心理研究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