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一萬小時的神話:育成奧運選手的秘訣

【體路專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認為,只要透過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大師。古語亦云:「勤有功,戲無益。」單調沉悶的刻苦訓練似乎是運動員成功的必經階段。

小花自三歲開始學習游泳,五歲時已經掌握了四種泳姿並加入了游泳會的游泳隊。到八歲時,她每週練習六天,每次訓練兩小時,此外還有一節一對一的技術訓練和一節一對一的體能訓練。10至12歲期間,小花在全港學界的自由泳和蛙泳比賽中贏得了所有獎項。13歲時,由於過度訓練,她的膝關節勞損,需要休養四星期。14歲時,小花因為學業和訓練的雙重壓力,出現了競技倦怠(Athlete burnout),對訓練和比賽失去了興趣,游泳成績停滯不前。

另一位小朋友小包自六歲起學習游泳,10歲時加入了學校的游泳隊、田徑隊和排球隊,並代表學校參加學界比賽。13歲時,小包在學校比賽中贏得了100米蝶泳冠軍和田徑跳遠亞軍。當中,她每週練習游泳四節,田徑一節,排球一節,和一節一對一的體能訓練。14歲時,她被邀請加入中國香港游泳代表隊而放棄田徑和排球訓練。

加拿大學者Côté於2007年提出,青少年運動的三個終極目標3P’s為:

  1. Participation – 持續運動,保持健康。
  2. Personal development – 培養紀律、自制力、領導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3. Performance – 發展專門的體能素養

家長和教練們可能會關心這兩位小朋友是否成為專業運動員。有些人希望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甚至視其為賺錢工具。然而,絕大多數青少年運動員(99.5%)不會成為精英運動員。如果訓練過於注重成績,許多孩子可能會因此被忽略,甚至對運動失去興趣和熱情,從而減少他們的運動參與度。

在運動員發展的學術理論中,早期專項化(Early specialization)和早期多樣化(Early diversification)是兩個主要流派。本文初段提及的故事純屬虛構。第一位小朋友小花採用了早期專項化(即一萬小時刻意訓練法則):這種方法讓年輕運動員從小專注於單一運動,通常全年無休訓練。目標是通過優秀的師資、嚴謹的學習安排和模仿真實比賽的訓練環境,高效發展運動專項技能並達到精英水平。然而,這種單一化訓練的主要缺點包括:增加身體受傷風險、心理壓力和倦怠、社交圈狹窄以及較短的運動生涯。成功的例子如中國的體操和跳水等運動,採用了早期專項化,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另一位小朋友小包是跟隨早期多樣化(刻意玩樂):這種方法鼓勵年輕運動員參與多種運動,發展廣泛的技能和身體素質。根據不同的生理發展和年齡,早期多樣化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探索階段(6-12歲):在這個階段,孩子們像小探險家一樣,通過自由玩耍和探索不同的運動來發展基本運動技能。他們可以嘗試足球、游泳、體操等,享受多樣化的樂趣(見圖一)
(圖一:小朋友在公園攀爬馬騮架能鍛鍊基本攀爬動作、手眼協調、手握力和臂力)
  1. 學習階段(13-15歲):進入這個階段,孩子們開始參與結構化的遊戲和活動,這些活動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像是解鎖新技能的冒險。他們在這裡提升技能,激發創造力。
  2. 專項化階段(16歲及以上):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們開始專注於特定運動,並參與更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比賽,像是成為某項運動的專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技能和表現。(見圖二)
(圖二:職業足球專項體能訓練,運用阻力帶提升短跑起步加速度和爆發力)

早期多樣化訓練通常會帶來更多樂趣、滿足感,減少受傷風險,並延長運動生涯。它允許運動員在青少年中後期再進行專項化。加拿大和澳洲等國家通過「長期運動員發展」(LTAD)和「基礎、天賦、精英、精通」(FTEM)框架推廣早期多樣化。

2012年,英國學者Lloyd跟隨早期多樣化訓練框架提出青少年體能發展模型(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強調在不同生理成熟程度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而非僅僅依據年齡來劃分訓練階段。以劍擊為例,運動員應該在兒童早期至青春期(基礎階段)重點發展基本運動技能,如跑、跳、投、接、踢、平衡和擊打等,為未來的專項運動技能打下基礎。到青春期(發展階段和表現階段),逐漸轉向專項運動技能的訓練,同時強調均衡肌肉力量、衝刺速度、步法靈活性、關節柔韌性、爆發力和能量系統的發展。體能訓練負荷應逐步增加,提供個性化的訓練計劃。

2015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在一份對青少年運動員發展的共識聲明中提到,青少年運動員的發展是多維度的。文中有關於發展運動員的方向值得各持份者留意。 運用多變的訓練環境發展健康、有能力和有韌性的年輕運動員;確保所有層次的運動員都能參與,並享受運動的樂趣。例如,發育上晚熟、同年齡組別較慢出生的孩子應該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推動可持續的運動參與和成功。

國際上的成功運動員例子中包含不同的運動員發展框架。例如,英國的划艇奧運金牌得主海倫·格洛弗(Helen Glover)直到大學時才開始接觸划艇,之前她參與的運動是田徑和曲棍球。香港劍擊奧運金牌得主江旻憓,11歲時才接受正規劍擊訓練,之前她參與的運動是跆拳道。當然,也有像中國奧運跳水金牌得主全紅嬋這樣的運動員,從小到大都接受專業跳水訓練。香港游泳奧運銀牌得主何詩蓓從6歲時開始展開了長達20年的泳隊訓練。不同國家、不同運動,甚至每位成功運動員的發展道路都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香港作為一個文明社會,在運動員發展框架中應該以運動員為中心,顧及他們的全人發展。即使最後未能成為精英運動員,也希望運動能為他們帶來身心的正面影響,並讓他們享受訓練的過程。我在此寄望所有從事運動員發展的有關總會、運動團體、運動醫學及科學專家、老師、教練和家長提高對青少年運動員發展的認識和警覺性。希望為年青運動員提供一個正向、以科學實證為基礎、愉快、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的運動體驗。

最後,讓我們思考幾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1. 小朋友在小學階段因訓練時數太多而未能兼顧學業,家長和學校如何協助?
  2. 青少年學生運動員一星期中需要同時參加學校、球會、香港青年代表隊的訓練和比賽,有什麼建議和安排讓學生兼顧不同訓練強度和次數,從而減少因過量訓練而出現的運動創傷和心理和身體上耗盡?
  3. 體育總會如何提供不同比賽形式,讓發育上晚熟、同年齡組別較慢出生的孩子得到公平的比賽經驗?

References

Bergeron, M. F., Mountjoy, M., Armstrong, N., Chia, M., Côté, J., Emery, C. A., … & Engebretsen, L. (2015).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youth athletic develop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49(13), 843-851.

Côté, J., & Hancock, D. J. (2016). Evidence-based policies for youth sport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8(1), 51-65.

Kliethermes, S. A., Marshall, S. W., LaBella, C. R., Watson, A. M., Brenner, J. S., Nagle, K. B., … & Beutler, A. I. (2021). Defining a research agenda for youth sport specialisation in the USA: the AMSSM Youth Early Sport Specialization Summi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55(3), 135-143.

Lloyd, R. S., & Oliver, J. L. (2012). The 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 A new approach to long-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34(3), 61-72.

 

 

 

 

 

 

 

 

 

文:李韋煜博士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及體適能委員會委員(2024-26年)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註冊體能教練(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兼任講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一萬小時的神話:育成奧運選手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