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踏入秋季,天氣漸涼,又到了行山的季節。行山是個有益身心的活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歲或以上成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30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者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而視乎路線長度、難度以及步速而定,行山被歸類為中至高強度運動(1)(2)。行山本是老少咸宜的運動,但近年意外頻生,對於這個看似容易的運動,或許有部分人忽略了,其實行山對體能亦有一定的要求。不時聽到朋友說行山後會出現不同部位的肌肉痛,究竟行山會用到哪個肌肉比較多呢?你的身體其實又準備好行山未呢?根據山路種類,我們主要可以將行山分為斜坡步行和梯級步行,而同為行山,其實兩者用到的肌肉比例卻不盡相同。今日先跟大家探討一下斜坡步行,了解一下在不同坡度下行走對於下肢肌肉的要求,同時看看應該怎麼訓練,才算裝備好自己去行山。
(本文先假設以面向前方,膝蓋及腳尖指前的上落斜步姿作討論,並假設路面狀況平坦。明白坊間流傳眾多上斜落斜的方法,以後有機會再一一討論)
不同坡度下的能量貢獻分佈
早前有研究(3)透過用上坡步行(Uphill Walking)及下坡步行(Downhill Walking)時,下肢關節包括膝關節(Knee Joint)、髖關節(Hip Joint)以及踝關節(Ankle Joint)所產生或吸收的能量(正功positive work及負功negative work)作參考,以研究人類在不同坡度步行時,三個主要下肢關節作出能量貢獻的比例變化。
簡單來說,人在走路向前時,需要肌肉發力產生能量推動自己加速向前,同時在上坡過程中需要在面對地心吸力的情況下推動身體向上,這種推動身體加速向前或向上的能量,就是正功(positive work);相反,當我們於行進間想減速或煞停時,我們需要抵消往前的慣性,同時在下坡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地心吸力的向下牽引力,將慣性及地心吸力抵消所用到的能量,就是負功。當然,步行過程中都涉及加速、減速等能量產生及吸收的過程,所以不論我們走平路還是上落斜,過程中都可能同時涉及正功和負功。
一般來說,上坡時我們需要運用肌肉產生更多的能量對抗地心吸力,推動身體向上,因此上坡時肌肉用於正功的能量貢獻比較多;相反,於下坡時,面對地心吸力的向下牽引力,我們需要運用肌肉用力吸收能量緩衝,此時肌肉用於負功的能量貢獻比較多。
上坡步行(uphill walking)
研究(3)指出,在上坡步行(uphill walking)時,踝關節實際能量貢獻(包括正功及負功)比例是最高,約佔整體的40-45%,如果單以推動身體的能量產生(正功)計算,踝關節的貢獻比例在微斜(約+6度)步行時的能量貢獻甚至達到51%,反映小腿肌肉力量在上坡時中佔主導地位。隨坡度上升,三個關節的總實際能量貢獻都有上升,其中雖然踝關節貢獻的比例逐漸下降,但值得注意是,研究顯示即使上坡步行坡度上升到研究中最斜的18度,踝關節實際貢獻比例仍然是最高,約佔總值的40%。
髖關節佔整體實際能量貢獻比例約28-32%,而膝關節則佔大約27-29%。如果以正功計算,髖關節的貢獻比例約佔26%-32%,膝關節則佔大約23-28%。兩者貢獻比例相近,並隨坡度上升而上升,而上升的百分比亦十分接近,反映臀部及前大腿肌肉的重要性在上坡步行相近,並且隨上坡坡度上升而有相近的上升。研究顯示當上山步行坡度上升到18度,髖關節及膝關節貢獻的比例分別約佔總值的30%。
總括上山步行部分,在微斜(約+6度)的路段,小腿約佔一半的能量貢獻;雖然負責踝關節活動的小腿肌肉在上坡貢獻比例佔最高,但隨坡度上升,髖關節及膝關節貢獻比例亦隨之上升。當斜度上升至研究中最高的18度,三者貢獻比例約為4:3:3(踝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反映在陡峭的斜坡步行,三個主要下肢關節的肌肉都均等地重要。所以,針對行山上坡路段,我們應該均等地訓練小腿、前大腿以及臀部。
下坡步行(Downhill walking)
同一研究(3)指出,作為下坡步行時主要的能量吸收器(Energy Absorber),膝關節佔了主要的地位。研究顯示在下坡步行時,膝關節的實際能量實際貢獻比例約佔整體最高的43-64%,如果單以用於抵消慣性及地心吸力的能量(負功)計算,膝關節的能量貢獻更佔整體的48-70%。隨下斜坡度上升,膝關節貢獻比例上升,反映前大腿肌肉於下坡階段至為重要。
從動力學(Kinematics)角度,在下坡步行中,膝關節屈曲角度隨著斜坡坡度上升而增加,這導致膝關節中心和腳掌著地點形成的槓桿臂增大。這個槓桿臂都會隨著斜坡的傾斜度增大而擴大,從而產生較大的膝關節力矩,導致膝關節的工作負荷增加。
踝關節在下坡階段的實際能源貢獻佔整體約26-39%,若單以負功計算則佔約20-33%,貢獻比例隨下斜坡度上升而下降,反映小腿肌肉在下坡階段佔一定的重要性,但其重要性隨坡度上升而下降。髖關節在下坡階段的實際能量貢獻佔整體約10-19%,以負功計算的比例亦相約(9-18%),貢獻比例隨下斜坡度上升而下降,反映臀部肌肉在下坡階段的重要性較前大腿及小腿為低。
隨著下坡坡度上升,實際整體需要吸收的能量上升,因此下肢肌肉需要用更多力去制停自己,當中作為主要能量吸收器的膝關節的能量貢獻比例最多,反映前大腿肌肉在下坡佔絕對主導的地位。所以,在下坡訓練中,我們可以把更多比例集中於主導下坡的前大腿。
如何訓練?
針對性地進行肌力訓練非常重要。以下將介紹幾個有效的訓練方法,幫助行山者強化下肢肌肉,以應對上坡和下坡步行的挑戰。
上坡訓練
後跨弓箭步 Backward Lunge
- 開始時,雙腳以大約膊頭闊度站立,膝蓋及腳趾尖指向前方。
- 保持軀幹挺直,收緊腹部肌肉
- 其中一隻腳向後踏,後踏腳並以腳尖著地,並且腳跟離地,後踏過程保持膝蓋及腳尖指前。後踏的距離大約讓前後腳能形成兩膝屈曲約90度,後膝保持不著地。
- 其後前腳站起,配合後踏腳以腳尖往前蹬並提膝至90度,及後站回原處。
- 交替雙腿,重複後踏- 返回的動作
- 每邊做10 – 15次為1組,總共做3 – 4組
簡易版:
以穩固的扶手攙扶進行,並逐步進階致不用手攙扶。
進階版:
在後踏的同時,前腳進階至只用前半腳掌作支撐進行整個訓練動作,以模擬較接近行山的真實情況,增加小腿的參與。
下坡訓練
Decline Knee Over T oe Squat 下斜式膝前傾深蹲
- 開始時,雙腳以大約膊頭闊度站立,膝蓋及腳趾尖指向前方。雙腳踏在斜板上,或槓片等物品墊高兩邊腳跟。
- 保持軀幹挺直或輕微前傾,收緊腹部肌肉。軀幹保持大約於腳跟的正上方。
- 雙膝同時屈曲並向前傾,膝蓋屈曲至大約90度,或根據自己能力調整,膝蓋可以前傾超過腳尖。有別於傳統深蹲,臀部不用向後移,軀幹繼續保持於腳跟的正上方。此時會感受到四頭肌集中發力。
- 軀幹可以輕微前傾,以模擬下坡時重心的擺放。
- 重覆10 – 15次為1組,總共做3 – 4組。
簡易版:
- 膝蓋屈曲至大約90度,或根據自己能力調整,保持下斜式膝前傾深蹲姿勢30-60秒,總共做3 – 4組。
- 如有需要,以穩固的扶手攙扶進行,並逐步進階致不用手攙扶。
進階版
- 雙膝同時屈曲並向前傾,膝蓋屈曲至大約90度。
- 此時轉以單腳深蹲姿勢支撐,另一隻腳往前伸至腳跟觸地並返回。
- 過程中重心一直保持單腳深蹲的支撐腳。
- 注意軀幹繼續保持於原本雙腳深蹲的位置,避免軀幹大幅度傾側向支撐腳。
- 如有需要,以穩固的扶手攙扶進行,並逐步進階致不用手攙扶。
行山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對體能有著不同的要求。透過這篇文章,盼望幫助到大家初步了解斜坡步行部分的體能需求,配合適當的訓練裝備自己,提升行山的安全性和樂趣,過一個愉快又安全的山季。
Reference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美國衞生及公共服務部
https://health.gov/our-work/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physical-activity-guidelines/about-physical-activity-guidelines/questions-answers#q1 -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 Department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https://www.lcsd.gov.hk/en/healthy/hiking/index.html - Nathalie Alexander, Gerda Strutzenberger, Lisa Maria Ameshofer, Hermann Schwameder, 2017. Lower limb joint work and joint work contribution during downhill and uphill walking at different inclinations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如何裝備好自己去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