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運動心理學淺談(67):教練員人際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堅韌性—基於SDT理論

(圖:體路資料庫/FIE)

【體路專欄】在第55期的運動心理學淺談中已經提到,心理堅韌性(Mental Toughness)是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取得良好成績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雖然目前心理堅韌性已經得到了運動心理學家、教練員及運動員的廣泛關注,但由於其自身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心理過程,因此關於心理堅韌性的主要研究目前仍集中於其自身概念的界定和成分的劃分等範圍。為了進一步擴展心理堅韌性的研究範圍,了解心理堅韌性發生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運動心理學家亦開始嘗試將心理堅韌性放置於已有的心理學理論體系中,去探索心理堅韌性與理論體系中存在變量之間的關係,及其可能發揮的作用(Mahoney et al , 2014),例如: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等。

本文以自我決定理論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論(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為例,介紹心理堅韌性、教練員人際行為(Interpersonal Behavior)與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三者之間的關係。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研究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宏觀理論,它假設人是一個積極的有機體,能夠積極面對各種挑戰,並不斷自我整合、發展和完善自身的心理,但這個過程並非是自發的,而是需要通過更多的來自外部環境的支持和給養才能完成(Deci & Ryan, 2002)。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基本心理需求被描述為心理健康發展的營養品,就像花兒的綻放離不開陽光和水的滋潤一樣。根據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觀點,人類天生擁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以及歸屬感(Relatedness),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且缺一不可。而外部社會環境則可以通過滿足(阻滯)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進一步促進(阻滯)個體的積極行為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發展(Ryan & Deci, 2017)。

關於教練員的人際行為,最常見的就是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和控制(control)。自我決定理論中,自主支持被定義為:「一個在權威位置上的個體(如教練)能採納他人的觀點,承認他人的感受,為他人提供中肯的信息和選擇的機會,給予最小的壓力和要求」,相反,與自主支持相對應的行為我們叫做「控制」,控制行為的特點包括:「獎勵控制、消極條件控制、威迫、過度個人控制等」(Bartholomew et al, 2010)

Butt等人在他們的訪談研究也發現,教練員作為運動員的重要他人之一,其自身的訓練方法(例如:開展具有挑戰性的訓練等)、個性(例如:堅韌、耐性等)以及對運動員的支持(例如:積極的支持和鼓勵等)均會對運動員的心理堅韌性的形成產生影響(Butt et al, 2010)。在實證研究方面, Mahoney 等人(Mahoney et al , 2014)亦通過路徑分析證實了運動員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在教練員人際行為和運動員心理堅韌性之間的中介效應,即教練員的人際行為不會對運動員的心理堅韌性產生直接影響,但可以通過滿足或阻滯運動員的基本心理需求進而對運動員的心理堅韌性產生間接影響。詳細來說,就是教練員的支持行為有助於運動員表現出高水平的心理需求滿足和低水平的心理需求阻滯,間接提高運動員的心理堅韌性水平;相反,教練員的控制行為,會促使運動員表現出低水平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和高水平的心理需求阻滯,間接阻礙運動員心理堅韌性的培養。

更有趣的是,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在發揮其中介作用時雖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三種基本心理需求所發揮的中介效應的大小卻是有差異的。例如:在西方運動員群體,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在教練員人際行為和運動員心理堅韌性之間的中介效應由大到小依次是: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而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則為:勝任感、自主性和歸屬感(牛鵬程,2018)。

回歸實踐領域,大部分教練員的人際行為可能並不局限於一種,甚至是多種行為的混合。因此教練員在執教過程中適當增加自主支持行為,盡可能地避免控制行為的發生有利於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和心理堅韌性的培養。

參考文獻:

Mahoney, J. W., Gucciardi, D. F., Ntoumanis, N., & Mallett, C. J. (2014).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 motivational anteced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form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36(3), 281–292. https://doi.org/10.1123/jsep.2013-0260

Deci, E. L., & Ryan, R. M. (2002).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efle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E. L. Deci & R. M. Ryan (Eds.),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pp. 431–441).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Ryan, R. M., & Deci, E. L. (201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The Guilford Press. https://doi.org/10.1521/978.14625/28806

Butt, J., Weinberg, R., & Culp, B. (2010). Exploring mental toughness in NCAA athletes. Journal of intercollegiate sport, 3(2), 316-332.

Bartholomew, K. J., Ntoumanis, N., & Thøgersen-Ntoumani, C. (2010). The controlling interpersonal style in a coaching context: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psychometric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32(2), 193–216. https://doi.org/10.1123/jsep.32.2.193

牛鵬程.(2018).運動員自主支持、控制感知與心理堅韌性的關係(碩士論文). 武漢體育學院.

作者:牛鵬程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會員
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註冊執業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運動心理學淺談(67):教練員人際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堅韌性—基於SDT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