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讀者投稿】港大壘球「孵化器」 – 從舍堂至校隊 薪火相傳

【讀者投稿】早前投稿【在香港大學打壘球】,提到港大舍際體育比賽讓很多新手運動員甚至「讀書人」接觸壘球,在比賽中一嚐「當球星」的滋味,繼而上癮成為壘球忠粉。近年,除了舍際比賽,港大壘球舊生和校隊(U Team) 也成為了培育本地壘球運動員的新力量。

由幾位港大壘球舊生成立的薄扶林體育會,剛與香港大學校方合辦第一屆HAECO 香港大學壘球挑戰賽2023(HKU Open)。現屆港大壘球校隊與7隊由港大舊生和本地壘球精英組成的參賽隊伍完成五日精彩賽事後,男女子組別冠軍球隊正式於週日(19/2)誕生。HKU Open為近年少見的壘球界盛事,除了讓球員切磋球技外,更重要是實現港大舍堂文化的傳承精神,舊生以不同形式支持師弟妹延續壘球夢,薪火相傳。

其實本地壘球人多年來一直全力推廣此運動,至今壘球於小學、中學以至社區的推廣及發展已越見成熟。至於大專界別,除了港大舍際壘球風氣盛行,幾位港大壘球舊生更深信基層培訓是發展本地壘球不可或缺的一環,應從 U Team 訓練著手培訓球員以至基層教練等,因為舍堂圈子本已聚集不少有潛質的新舊球員,如能盡早集中他們接受有規模的訓練及鼓勵他們畢業後繼續打壘球,定必有助提升本地壘球運動水平及發展。

因此,他們成立了薄扶林體育會,四出募集資金,並組成了包括前港隊隊長及球員組成的教練團,出錢出力為港大 U Team 迎來一場大改革。U Team 從過往只嚴格挑選十多位精英球員出戰大專壘球比賽的球隊,轉型為提供充裕資源培訓一眾有潛質又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的壘球球員「孵化器」。經過六年時間和整合,現屆U Team男女子隊分別有約30和50名球員,每隊會一星期進行兩晚各3.5小時的訓練,額外配合一節體操練以提升訓練成效。剛煞科的HKU Open賽事正是讓一眾受訓多時的U Team球員有機會真正發揮訓練成果的舞台。

表演賽精華:香港男子壘球代表隊 VS 香港大學舊生隊

梁宏憲(Adrian)和李安安(Jennifer)是現屆U Team隊長,兩人便是透過舍堂初接觸壘球繼而入選U Team、晉升隊長及出戰 HKU Open的代表人物。

Jennifer:「其實中學體育課曾接觸過幾堂壘球,但只是體驗傳球、打擊等基本元素,欠缺深入講解,我甚至以為棒球跟壘球是同一運動,入讀港大後才真正認識壘球運動。我本身沒有運動習慣,所以在港大第一年也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隊伍,但第二年在舍堂堂友的鼓勵下嘗試打壘球。一開始覺得規則很複雜,但很快發現它與其他球類運動的不同,很有趣。」

Adrian:「我也是來到大學才認識壘球。實不相瞞,三個new ball games(壘球、曲棍球、棍網球)中我一開始是打算選棍網球(笑),但我體格比其他男生瘦削,在這類撞擊性運動較「輸蝕」;而我比較高如要打曲棍球需長時間半蹲運球,非常消耗體力……機緣巧合下(透過排除法),就選擇了壘球,更一試愛上。中學時是劍擊校隊,個人出賽壓力很大,但壘球場上隊友們各有崗位互相配合,大家個人技術上的不足可互補長短,不論壓力、得分或失分,都是一隊人一起分擔。」

Jennifer:「我不甘心當一個永遠的『壘球freshman』,希望有機會參加有規模的正規技巧訓練,所以參加U Team選拔希望在此磨練球技。雖然我打壘球只有兩年多,但由於已經四年級,回到舍堂裏要擔當起教導新球員的角色,這身份迫使我在短時間內成長。」

Adrian:「知道我們這年代的U Team很幸福,有專業教練團和充裕的壘球、發球機等用具,男Team更會分一、二、三軍作投手、捕手、野手的相關位置針對性訓練,整個訓練很有系統,校方更讓我們星期二晚上包起健身室進行體能訓練。隊員有時也會自發加操,只為提升球技,希望於大專壘球賽奪冠,更希望壘球可以列入大專體育聯會正式賽事,成為計分項目。」

Jennifer:「現役U Team女隊員自組了聯賽隊伍Cacto,每逢週末於賽場上實踐練習成果,去年年尾更到泰國參加清邁壘球公開賽,連續幾天打比賽又是另一番新體驗。我覺得U Team的練習氣氛很好,希望畢業後也可以繼續與隊友打壘球。」

Adrian:「我本來是一隊丁組球隊的投手,今年獲教練邀請加入一隊甲組球隊,挑戰自己。作為投手突然參與甲組比賽,需要面對很多高水平的打者,一開始覺得自己很渺小,深知投球時的控球、球速都必須更準、更快,才能在這裏踏足,這絕對是一個鼓勵我進步的契機。畢業後當然會繼續打聯賽,可以的話也想邀請更多U Team隊友加入,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很樂意為壘球付出時間和心力。我也正考慮參加港隊選拔,期望將來有機會參與更高水平的賽事。

第一屆HAECO香港大學壘球挑戰賽2023日前煞科,6隊男子隊伍,4隊女子隊伍正式完成5日賽事,賽果如下:
男子組
冠軍:GOATs
亞軍:HKU Black
季軍:Jalapeños
最有價值球員:凌毓聲
最佳投手:葉朗然 (Adrian)
打擊王:范紹章 (Vorapitirangsri Tsitipat)

女子組
冠軍:MM
亞軍:壘囡
季軍:CUHK
最有價值球員:鄧蕙燊 (Yuki)
最佳投手:吳欣樺 (Kelly)
打擊王:劉曉君 (火柴)

Adrian:「我現在有在softball club上莊,亦是今次活動的負責人。與計分員、球證協調、管理預算、編排賽程、場地安排……基本上所有部分都有參與。是次更獲得新技能——直播!借來器材,上網自學程式製作球員介紹、分牌、球數、出局數等插圖,讓觀看直播的朋友可以更投入。籌備賽事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仍然希望可以每年繼續下去,因為對球員來說真是一場寶貴的經驗,透過與實力較強的隊伍比賽,能夠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長遠來說更希望邀請到外地隊伍來參加、交流。」

文:沙地阿烤魚 @jealous.me_softball
圖:ManLok Fung(更多賽事精華請按此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讀者投稿】港大壘球「孵化器」 – 從舍堂至校隊 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