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零九二五
【體路專欄】2013年9月25日,是我在《體路》的第一次。那些年還是個大學生的我,膽粗粗傳了一個可算是改變了自己未來的電郵,首次加入體路成為實習。當日的第一次,正正要訪問剛在全運奪金的李慧詩,緊張得要死……結果做了小薯大半年,以回到中學母校的一單assignment告別。
殊不知,四年後已成為全職記者的我,又再一次成為《體路》的一份子,亦真正實現小學時我的志願。在這裡待了五年多,感恩有這樣的平台讓我感受運動的熱血、與香港人同呼同吸。
經常有朋友問我一條連我自己都曾經思考的問題:究竟《體路》背後是否有金主?其實答案很明顯,金主只是兩位老闆和我們數人的心、運動員的奮鬥和各位的支持。是這一切讓《體路》可以來到十周年,讓我可以用這份工作維生。
十年人事幾番新,希望下一個十年仍然見到你們,也請你們繼續多多指教。
文:麥景智(記者)
感激.感恩
【體路專欄】2015年一次在香港的比賽,一個意想不到的冠軍,換來《體路》 的一篇報道。對於作為冷門運動的參與者,首次成為報道中的主角,讓 我認識這個在背後默默為香港體壇付出的網站,亦開始成為這個網站的忠實讀者。
沒想到幾年後自己踏上了體記這條路,在實習的選項上看到《體路》,二話不說就填為首選,雖然只是短短一個月,但《體路》給予我機會認識不同的人和事,讓一個熱愛運動的小子完全投入體育的世界。 雖然實習後未能留下,但輾轉數年後再次回歸,正式成為《體路》的一 員,讓我繼續走體記的路。
雖然《體路》規模不及其他傳統公司,但這個為香港體育而生的媒體為當年還是運動員的我帶來一份小小的禮物,為初出茅廬成為體記的我帶來成長的養份,亦為我的體記生涯帶來延續的契機。《體路》, 謝謝你!
《體路》已經踏入第十年,希望未來仍有大家陪伴我們,繼續書寫香港體壇的故事。
文:彭淬祺(記者)
一腳踢的小公司
【體路專欄】《體路》這間小公司,走了十年仍然是小公司。規模小,也不敢說有雄心壯志,我們每一位同事都只是每天默默工作,希望傳媒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同時為體壇出一點力。我在《體路》3周年前加入,規模之小就是所有事情都要一腳踢,每天工作包括外出採訪, 寫稿影相之外要在社交媒體上刷刷存在感,還要兼顧行政工作,當社交媒體客服回覆讀者查詢、親手包裝與運送Junior及其他貨品,甚至打掃清潔辦公室,通渠、電器水喉更換也是自行研究。
我總覺得粗重工作應該留給我們這等小薯負責,偏偏兩位老闆毫無架子,大大小小事情都願意落手落腳一同完成。聽起來很辛苦,但合力親手完成一個task總換來滿足感,我們也是樂此不疲,或許這就是小公司能夠走過十年的原因。
文:何子淵(記者)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十周年】我們給《體路》的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