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Clubhouse催生素人明星 運動員推廣個人形象新渠道

【體路專欄】社交媒體「移民潮」 今年1月在香港出現,大部份人呼籲由Facebook轉會到MeWe,及由WhatsApp轉會到Signal。轉會主因,除了政治立場原因外,個人私隱是一般人最重視的問題。

即使本身不想作網絡移民,需要透過社交媒體去維持顧客關係的品牌,或為品牌策劃的公關也必定要順應潮流,被迫使用新科技,以免市場佔有率及顧客接觸率受到影響。

筆者有試用過MeWe,但感覺到功能及版面上依然未夠穩定,而且連「加朋友」這個功能都按不了,用用下無癮便丟棄一旁了。

轉去其他新平台如MeWe,真的能確保私隱不會被平台當作搖錢樹嗎?如果涉及私隱,上載大合照,Tag其他朋友的名字某程度上也是未經朋友同意下已侵犯他人私隱,又或者玩一些非Facebook開發的占卜遊戲,也不經不覺將你個人資料及朋友清單無聲分享。

所有東西一上載至網上,就幾乎代表永遠不會被毁滅,這個道理似乎不夠深入民心。最諷刺是,大家希望離開Facebook時,卻幾乎絕口不提Instagram,可能是忘記了Facebook在2012年以10億美金成功收購Instagram吧。

網上圖片

正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初Clubhouse 推出時,我是頗為冷感的,如果一個社交媒體app只是照抄Facebook或Instagram,即使大家因為一時情緒而轉會,便會因功能不夠好而用回舊工具。

老友Anson十日前不斷告訴我Clubhouse很好用,可以短時間內認識到不同新朋友,亦有利個人形象推廣,一個曾一起在同一環境拚搏兩年多的戰友這樣sell你,好難拒絕。(對,轉會最大誘因,就是朋輩壓力)

當我試玩後感受到很大衝擊,這個新app透過科技讓大家重回以前無時無刻講電話的年代,而且可以同時間多人對話,相當過癮。

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iMessage多個apps盛行後讓人厭於講電話,頂多是Voice Message;即使讓觀眾可以留言(文字)的直播,也僅是半單向式的交流。

Clubhouse簡單直接,個人資料只可上載一張個人相片外及撰寫個人介紹,也相當聰明地只連接到twitter及Instagram,擺明迎合Facebook的朋友。

Emil一開Clubhouse,吸引不少朋友收聽。
Emil Clubhouse,以和運動員傾談為大方向。

人人可自定主題,沒有時間限制,如NBA評述員兼《體壇無極限》主持張存華(Emil)一開始的主題是「愛的呼喚」,斯斯文文的他竟然定下這個主題,令被封為愛情運動公關的我,也忍不住想聽他分享(大笑)。

我很同意Emil所說,香港運動員不太愛宣傳自己,Club House亦是一種渠道讓更多朋友認識 運動員的日常,如他在2月16號晚晚上8時半邀請了足球員夏志明及滾軸溜冰運動員王蘊妮和大家閒談,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

簡單總結一下,Clubhouse將會產生更多素人明星,任何人包括運動員也可透過Clubhouse增加曝光率,或許有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

筆者(左)對上一次和Emil(中)見面已是2019年6月,當時安排場地給他拍攝雜誌封面,旁為健身場地負責人James。
筆者Clubhouse日後會分享更多健身界消息及創業趣聞。

文:愛情運動公關gor邱益忠(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Clubhouse催生素人明星 運動員推廣個人形象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