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疫情下的新年假期,行山或者是最好的消遣方法,打開網站,大量行山資訊立即展現眼前。回想起10年前仍然靠行山書的時候,Horace曾因為擔心準備不足而在出發前一晚失眠,因此便一手一腳開設《山上行》網站介紹路線資訊。10年之後,Horace沒有跟著潮流成為行山KOL,反而除了路線資訊以外,他選擇繼續用最原始的文字和配圖表達對山野之愛,達至倡議保育環境的作用。
10年前任職網頁設計的Horace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決定走上山野拋開繁囂,重新找到自我。當時仍是新手的他認為,籌備路線的難度不低,因此萌生設計網站去介紹行山路線:「以前的網上資訊很有限,連Google Map都未有街景,所以最初我也是帶住行山書、指南針出發,中途亦試過迷路。後來開始有人在Blog和論壇分享資訊,但內容仍然不多,因此我想為新手設計一個有綜合性資訊的行山路線,最重要是有地圖功能。」離職後他用了1年時間,從構思、介面設計、美術、製作等一手包辦成立《山上行》,「最大挑戰是介面設計,當時希望以直覺化的方式展示重要資訊,同時亦不會悶,例如用引導性文字去吸引讀者,而且增加在搜尋引擎的曝光率。」
不同感受體驗獅子山
除了地圖以外,Horace亦會紀錄每條路線的交通資訊,並拍下山徑的出入口,再用文字表達注意事項及難度。他笑言自己在網站營運上有點「佛系」,10年來也僅收錄了98條路線,不過某些路段則會事隔數年後重走一次,有助他更新網站,「間中有朋友約行山,便會藉此更新網站。始終數年前和數年後行的路況未必一樣,或者心境也有不同,行第2次或會看到更多東西。」
其中一座Horace登上過最多次的是獅子山,他每次上山均有不同感觸:「它是這個地方和香港人的象徵,對於新舊世代都有共鳴。最初我完全不知獅子山是可以行上去,覺得危險的同時亦很刺激,登頂後居高臨下的感覺,令我發現其實香港很渺小。」重遊獅子山之時正值香港變天,連串的社會事件讓他即使走到山上亦逃不過負面氛圍,無從卸下重擔之餘更觸景傷情,「10年前、3年前及昨日去行都有不同感受,近年香港經歷這麼多風雨,已經覺得這裡變了。恰巧第2、3次上山都遇上煙霞,看到山下的風景時更覺得迷茫,也不知前路何從。」
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
或許是都市人壓力太大所致,近年有更多人享受山野之美,加上去年疫情展開,讓行山成為香港人的僅餘娛樂,亦再度掀起行山熱潮。「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我覺得除了『打卡』以外,行山還有更多得著,可以觀察大自然四季變化、了解香港最原始的一面。不過熱衷『打卡』的同時,好像未必會用同等的態度去保護山野。」Horace表示行山文化令年輕一代的保育意識提高許多,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人亂拋垃圾,導致兩極化的現象。教育是改變現狀的根本,但Horace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們需了解自身與大自然的關係,才會真正珍惜山野:「沒有大自然,人類不會生存到的定律不會變,同時很多人覺得大自然資源是任人採用,用之不竭,但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相信若大家了解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及規律後,會增加保育意識,始終牽連到自我利益。」
冀沿用文字表達原始感受
在《山上行》營運方面,Horace希望早日突破100條路線的大關,雖然要兼顧全職工作,亦冀未來有更多時間去整理資訊。問及他會否在社交平台成立專頁,與山友再作更多互動,Horace則笑著婉拒表示:「可能做過網頁設計,現在都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手機、電腦上。平時我都很怕覆WhatsApp,更不想時時刻刻特別要開Post,所以最多只在網站加了最傳統的留言板,等我有時間才慢慢回覆。」宣傳行山資訊的同時,Horace也希望繼續以文字表達保育訊息,「但盡量不直接地說,而是想讀者透過我的所見所聞,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妙從而去珍惜它,可能這個想法很天真,但如果100人有1人被影響,1萬人就有100人,而且大家之間會互相影響,只要鍾意便會想辦法去保護它。」正如重臨獅子山頂的Horace,都會在每段稿的總結中,表露無遺地描繪山野景色,如何與他的內心感受互相襯映。
「俯瞰山下,宛如一線牽引,穿過歷史長廊,重回舊日活色生香的光輝歲月,照亮獅子的臉容。月缺月圓,廿年於茲,山下的煙霞,為逝去的風景蓋上一抹過季殘花的落寞,令人唏噓。唯有在垂死掙扎中重生希望的花朵,尋回失去的光芒與幽香,才是那獅子的存在與尊嚴之應有詮釋。」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行山・專訪】獨自紀錄近百路線資訊 《山上行》創辦人盼記載山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