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關節痛對大眾來說十分普遍,但引起痛症的成因卻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關節痛常見於與運動相關的關節,其中包括了膊頭、手踭、肩頸、腰背、下肢及膝頭。如果只著眼於處理出現痛楚的部位,大多數只能達到半桶水的效果,未能根治痛症。很多時,病人都會拿着影像圖片 (如x-ray及MRI)來求診,然而對於運動醫學的臨床診斷來說,影像圖片只是一個輔助及參考。
雖然醫學影像技術不斷創新,能夠覆蓋的範圍及精準度亦與日俱增,但靜態醫學影像只能顯示關節及組織的狀態,未能表現日常的整體身體動作對關節及組織的影響。特別是以勞損性的痛症來說,由於身體各個部位互相牽引,互相影響,勞損性的痛症通常都是由長期的不良姿勢引起,因此靜態醫學影像不一定能找出導致關節痛的真正成因。在治療運動創傷時,醫學影像固然為能為我們提供客觀的證據。但單以影像圖片診斷痛症,未能達致最佳效果,應配合動態檢查,以患者的動作為依據,才能找出痛症的根源。
一般來說,骨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都會先了解患者的全面病史,因為很多痛症均有前因,同時亦會為病人進行動態檢查,確定問題是在於關節的本身、肌肉或是由身體其他活動所造成。人體構造及身體活動方式是很聰明的,當有組織受損或不足,其他部位的肌肉組織會輔助受損組織完成動作。此代償機制會將身體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分配到其他部位,很多時膝頭痛、腰痛及肩關節痛,其實都是代償的結果。以膝頭痛為例,通過動態檢查有助認清痛楚的源頭,找出導致膝頭痛的真正原因。常見成因可大致分為三種:
代償機制
代償機制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即身體結構上的互補。當一個身體部位受傷後,無法正常運作,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組織就會過度參與,去補償不足。一位瑜伽老師在大腿後肌肉拉傷後,由於膕繩肌在落樓梯的時候未能夠有效發力,使身體重心向前而導致前膝承受過多的壓力,繼而引起膝頭痛。
長期的不良姿勢及運動習慣
不良的習慣會影響關節或肌肉的活動,身體會不斷感應各個部位的肌肉活動能力,如果身體覺得疲累、受傷或過度受壓,便會因應所需改變活動模式。而這個模式可能對身體有害,長遠來說對肌肉、關節及組織構成過多的壓力。舉例來說,穿高跟鞋會影響腳踝活動幅度,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會慣性將身體壓力放到膝蓋。日積月累下,在走路時令膝蓋過分受力,導致痛症。
突然增加運動量
突然增加運動量,導致肌肉過勞。由於身體未能及時恢復,慢慢累積疲勞,最後演變成痛症。有一位排球員因準備亞運而進行頻繁的高強度訓練,練習時需要重複跳躍及著地,增加膝頭的負荷,導致膝關節痛楚。
總的來說,骨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經常利用動態檢查,而瑜伽動作中的三角式便是其中一個常用測試,用於檢視髖、腰及肩部之間的協調。除此之外,亦會透過其他動態檢查,例如單腳企、半蹲、踩高踩低、舉高手或其他日常動作,來觀察患者的身體活動有沒有代償、肌肉不足及姿勢不良的情況,對臨床診斷及治療痛症都尤其重要。另外,就是感受肌肉或軟組織的張力從而判斷出現痛楚部位有沒有真正受傷,針對痛楚的根源,才能有效醫治運動創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邱啟政
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委員 (2020-22年)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準確的動態檢查促進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