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心理訓練於香港並未普及,即使是運動團隊創辦人的我,也不是想在團隊內推行運動心理訓練便立即可以實行。要各教練明白心理肌肉訓練對運動員的重要,運動員又要覺得有教練需求(Coaching Need)的時候,我才能順利推行。
不過作為運動心理教練,明白什麼是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別人如何對運動心理訓練的反應,是不可控因素;但我如何準備自己,令自己在團隊或個別運動員發現有教練需求時,可以立即提供協助,是可控因素。現階段,我把心理能量放在自我的準備工作上。
運動心理教練的其中一項工作是觀察,觀察運動員平時的人際互動、訓練或比賽前會否有某特別的小動作、表情等等,從而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狀態,他日當運動員覺得有教練需求時,作為有用的素材。
有十多年的歷史的Dashing Iron Team,在2019年才開始有小朋友隊伍,成立不久便碰上疫情,所以雖然已接近3年,小鐵人們仍未有機會參加公開比賽,直至2022年6月19日,他們才有機會參加由香港三項鐵人總會舉辦的小鐵人陸上兩項賽事。
在小鐵人隊伍中,我的角色是處理行政事務,與家長的溝通比較多,絶少參與小朋友的技術及體能訓練,小朋友知道我的存在,有時會閒聊數句,我打算在這次比賽中觀察下他們。以下是對幾位小鐵人的觀察
小鐵人A,12歲,女孩
平時給我的印象是訓練認真、盡力。教練們說她多言,但我完全感覺不到這方面的特性,平時跟她談話,也是一句起,兩句止。
比賽當天,由她到達比賽場地,賽事登記,我都在場。跟她說話,她的反應不大,每每都是爸爸提示她多回答,她才會說得更詳細。直至比賽前,我建議她做熱身,本來彷似沒有反應,在爸爸指示她跟我做熱身後,她跟我的交流就加快了,對於熱身的指示,她完全跟足,有不明白會立即發問,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但熱身後,她與我的溝通又變回寂靜。
比賽完結,我開始看見她多言的一面,問她比賽的過程,她都詳細及清楚地描述。我明白到她在比賽過程中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何時勾車、何時過人、被別人追過時她告訴自己不要亂,維持自己應有的配速。這些都是訓練時教練的教導,她能在比賽中完全應用,是一個非常冷靜及聰明的運動員。
這位小鐵人得到組別第一,因疫情,比賽沒有頒獎禮,我請她拿著獎拍照,她雖然亦有因得第一而高興,但卻謙虛的表示不需要拍照。
小鐵人B,7歲,女孩
這個小女孩給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單車班,那時應該5歲,我跟在她後面。
她一邊踩,一邊轉頭跟我說:「Ginny姨姨,你跟唔跟到呀?」
「跟到」
「咁我踩快啲,你跟實啦。」然後一面踩,一面間中轉頭看我是否跟得上。當時我覺得她非常有自信,亦懂得照顧別人。
比賽那天,她一直少說話,特別在比賽前,好像是關閉了自己,即使爸爸跟她說話也不回應,但對於賽事工作人員的指示,她完全做足,可見其全神貫注於準備比賽之中。
小鐵人C,8歲,男孩
是唯一在比賽時知道鏡頭所在,會望鏡頭拍照的小朋友。比賽準備其間,沒有緊張的神情,但專心工作人員的提示。比賽完結後,我叫他跟爸爸媽媽一起拍照,他回答我說:「好攰,俾我抖下先。」
在休息期間,又跟爸爸說:「Daddy, I did try my best.」
一個很會表達感受,不求勝,但知盡力,享受比賽的小小運動員
小鐵人D,7歲,男孩
少言,無表情,即使影相,也只是微微一笑。但在同組的小朋友中,他是第一個回應工作人員,正確地到集合地點排隊。
衝線後同樣木無表情,亦無表示很累,沒有像一般小朋友一樣,想得到爸爸媽媽的特別照顧。
直至查看成績,我看到其面上顯示一絲緊張,當知自己不入三甲時,亦看到他一絲絲的失望。
一個深藏,而緊張勝負的小鐵人。
小朋友E,5歲,男孩
他是隊員之一,但未夠年齡參賽。只是哥哥比賽,所以一同來到賽場。我看見他時,他正在嚎哭。爸爸說應該是因為較早前已游水,又等哥哥比賽一段時間,太累所以發脾氣。起初我嘗試氹小朋友,但他一眼也沒有望我,直至我說:「你一定好辛苦啦,又攰又熱,又無得玩,如果我係你,我都同你一樣會喊。」之後,他終於和我有眼神接觸,開始停止放聲大哭,讓爸爸媽媽好好的抱著。
小朋友需要的是理解,但未必懂得表達,運動心理教練嘗試從心,理解運動員。
觀察需要細心及不斷重復,而文字紀錄是防止我們忘記及供其他教練參考。體能及技術教練,在每一課訓練前均有所準備;運動心理教練亦然。不同的是,我們做的,未必有即時的用武之地,運動員的教練需求暫時亦未太明顯。運動心理教練需要像各運動員一樣,默默耕耘,直致有發揮的一天。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運動員,你不察覺的事」